清代官服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点赞:4297 浏览:135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清代官服是在继承汉代服饰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他以制度为基础,并形成了以制度规范社会各等级人群的《舆服志》.清代官服繁缛庞杂,既有明显特点,又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既是区别等级的一种标志,又在清代统治的三百年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服饰文化.

关 键 词:官服;清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74-001

清代官服是满族统治中原后,以制度演变的官服的形式,是封建时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其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并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时期,它的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

官服,也叫章服,一般是指封建社会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在朝会和执行公务时所着服装.是按官制规定,籍以明辨是非等级的服饰.官服制度,是随着阶级的分化而出现的,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虽然不断改朝换代,但是作为一种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的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官服制度来说,却始终在历史的因袭中流传下来,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代官服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官服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封建时代官服的沿革

封建时代官服(也叫章服、冠服)制度的历史是从人类社会出现等级差别时就产生了,它是等级差别体现的另一种形式.尧舜时期的等级分明程度就像人们所穿的衣裳一样,上下不可颠倒.衣为上,上则天,天则尊;裳为下,下则地,地则卑.推而论之为,天子为上,庶民为下,因而天子与庶民的关系就如同衣和裳的关系一样,上下尊卑有一定秩序,在“名位不同、礼教异数”的封建社会制度中,有法作为实施手段,不容随意穿戴.所以,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从天子到庶民,无论衣、食、住、行,便都有成套的并严格的规定,这便是我国历代相延、流传有序的礼制中的一种旨在明辨等级、区别尊卑、区别官阶的制度.而各朝的冠服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代官服制度及其特点

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其本民族旧制基础上并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起来的.从我国服装历史角度观察,清代官服制度是最为庞杂、繁缛,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清朝在制定服制时,既保留了汉族服制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形成了独具特色并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制度.

清代官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顶戴与花翎.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便帽之分,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曰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曰凉帽.如果是官员佩戴这两种帽形,一定要有顶珠和花翎.清代冠帽上的顶珠和花翎,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识品序”的方法.顶戴花翎,俗称为“顶珠”,“顶子”,是指那些当时有官爵者,所戴冠顶镶嵌的宝石而言,清代的冠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朝冠是为在职朝臣在朝受事或典祭礼仪之时戴用;吉冠是为一般礼仪时戴用.冠上的顶珠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清朝如果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子上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花翎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又与顶子相联,人们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为“顶戴花翎”.花翎是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眼.清初,带花翎并不是品级标志,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象征着一定的荣誉.直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对此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就是三个目晕连在一起的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即一个目晕.至于六品官员以下,一律要戴无“眼”的蓝翎.二是遵礼着装.清代在制定民服制度后,对各级官员的服装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到乾隆初年,服装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并绘图加载到清代《会典》之中.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所穿用的官服,除了日常服及出行用服以外,基本上被分成了三大类,即礼服、补服和吉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一种裘皮马褂)、衮服、朝袍、朝裙、龙褂等.补服属于礼服的一种,是清代文武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最多.官职与官位的标识是用胸前和背后的补子图案加以区分的,一般采用方形,长宽在40厘米左右.按《大清会典图》规定,文官图案要绣禽鸟类,武官图案绣兽类图案,使人一望便知其官位.吉服包括吉服冠、衮服、龙袍、龙褂、蟒袍等,无论是穿礼服还是吉服,凡是符合佩带朝珠、朝带或花翎的官员,一律要佩戴之.三是蟒袍.蟒袍又叫“花衣”,是清代官员及其“命妇”穿在外褂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爪数量区分等级.但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蟒称为龙,四爪龙形蟒才称为蟒,实际上“龙”和“蟒”的造形基本相同.只是头部、尾部、火焰等处略有差别.袍服中除蟒数、蟒爪以外,还有颜色的禁忌.如皇太子用杏,皇子用金,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决不能穿的服饰.四是朝珠与朝带.朝珠与朝带,是清朝礼服中的一种佩饰,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挂朝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朝珠,从佛家“念珠”演变而来.清代朝珠共一百零八颗,用4个大珠将其分成四分,称为“分珠”,象征四季变化,在朝珠上还有三串小珠,称做“纪念”.纪念上还有三个小分珠,据说是象征一个月里,上中下三旬的三十天.


三、清代官服的文化蕴涵

清代官服以浓郁的满洲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盛行过近三百年.清代官服的制定与沿革是与满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有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它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服饰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清代服饰沿革中,尽管在民族“易服”上,他们为了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推行了一套强硬的政策,但是在二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长袍马褂和短衣式的服装结构,是有生命力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汉族传统服装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从衣着特点和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可以说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继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满装官服的长袖窄衣与历代数千年的宽袍大袖和拖裾大冠形式相比,形成了鲜明反差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