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前心理健康教育

点赞:8204 浏览:331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村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跟随进城务工农民共同生活的学龄前流动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发生巨大变化,另外城乡经济、教育条件的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的影响,流动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家长、幼儿园乃至社会的关注.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应该采取相应教育对策来引导和化解.

关 键 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生活,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建设者.但伴随农民工进城务工趋势的发展,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的未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进程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4亿,两亿人背后拥有7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其中有1400多万子女随父母工作环境的变动而流动,另外有5800多万儿童留守在父母户籍所在地生活.

流动儿童是指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这部分儿童跟随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动而不断处于变动制动,因此被形象化的称之为流动儿童.根据我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必然伴随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的扩大而扩大.由于流动儿童生活地点的流动性、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家庭情特殊性等情况决定了社会、学校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根据多年在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的经验,笔者对自己所在幼儿园流动儿童的情况作了相关统计,其中流动儿童占到在园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对于在城市出生、成长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普遍存着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自我封闭性强,对新的生活环境缺乏明显的归属感.

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生活环境由相对简单的乡村进入流动性大、人口组成相对复杂的城市生活,除父母之外的其它一切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都是全新和陌生的.同时流动儿童在入园之前及因生活环境的变迁而进入新的幼儿园之前,缺少来之家庭必要的先期心理辅导,多数农民工父母由于工作及生活压力;同时限于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性,在孩子进入新环境的生活缺少的心理辅导,无论是对自己新的生活环境还是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过程,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儿童在进入新的幼儿园比其它儿童相比明显缺乏安全感,在入园的初期哭闹情况较为普遍,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仍存在谨慎、胆小的特征.

二、逆反心理及自卑感较城市儿童强.

由于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衣着、饮食、学习用具上等都与城市儿童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农民工家庭由于父母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漠视不管,要么粗暴简单,往往也加深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与外界积极交流的底气和信息,因此逆反心理较及自卑感较城市儿童较强一些.

三、行为与文明习惯较城市儿童较低.

流动儿童中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常随父母居住在城乡结合处.所生活的居住环境一般都属于公共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带,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可模仿学习对象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群体,人群组成复杂,因此他们的文明素养与有着固定居所的其它同龄人无法相比.而且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情况更容易产生影响,所以普遍地在卫生及文明素养上相对较低.

四、学前教育的情况不持续,常因父母工作环境的变动而中断.

流动儿童的教育情况往往受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得不变动,因此导致幼儿园阶段的学前教育经常处于断断续续地状态之中.环境的更迭、教育状况的不稳定往往使流动儿童在文明素养、文化积淀、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流动儿童群体中存在的上述特征情况,以及学前教育的启蒙性和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关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前幼儿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流动儿童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班级内部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以生活小事促孩子增进融合,倡导城乡学生的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融合.

由于生活背景、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流动儿童与同班城市的孩子相比较在生活习惯、语言、穿着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于城市孩子的共同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着一定自我封闭,自卑感较强,因此应着重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针对流动儿童的上述心理问题,学前老师应该积极地、有针对性对引导,努力消除儿童身上的消极情绪,通过班级日常的生活、学习、游戏促进流动儿童融洽相处,尽量多的鼓励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学习互动,促进城乡学生优势互补.比如让城乡孩子讲述各自的生活趣事,通过一些列的互动活动,同时辅助于幼儿老师的正确引导,为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为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学前老师身份角色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帮助流动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

鉴于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的特殊变迁,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一般具有着父母身上朴实无华的一面,另外由于原有生活环境的脱离,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在流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带班老师产生信任,因此学前教育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身份,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扮演“家长”、“可信赖人”的较色,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前教育中,尽量把德育、智育、健康的心理引导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流动儿童的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机表扬好的典型;对流动儿童容易出现的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农村来的孩子也有许多优点,需要合理的引导、发掘,可以让城市的孩子来学习.如我们搞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从小是朋友”的主题班会,通过讲述流动儿童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小事,使孩子之间增加了解,增进友谊.


三、在日常教育中尽量多以鼓励教育方式增加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比较强,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要尽量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这类幼儿的表现,如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教师就要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让这些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宽容收获喜悦.

四、加强与农村儿童家庭的联系,掌握和了解儿童家庭教育情况,使流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幼儿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园必须努力做好流动儿童家长的工作,通过采用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也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协调一致.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家庭、幼儿园、政府及社会等各方密不可分的系统性工程.总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有保障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