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准确把握幼儿启蒙教育的尺度

点赞:19103 浏览:83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幼儿的道德规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有着自主思维和意识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着善良、诚实、正直等优良品质的人.

关 键 词:语言养成;兴趣养成;行动养成;道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32-1

作为从教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接触了各种类型的家长,不管他们的年龄、职业、学历等有什么差别,对孩子的教育热衷度却是一样的.当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问话:“我的孩子怎么样?聪明吗?学习怎么样?要不要给他(她)多报几个兴趣班?”等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既不能打击他们对孩子教育关心的积极性,也不能鼓励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给出我自己的一些建议或意见,希望他们能接受.

一、把握语言养成的尺度

幼儿的语言词汇非常有限,表达的逻辑性也不够完整.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幼儿的语言养成,我们应该侧重在导而不是教.教,只能灌输给幼儿一些固定的语言词汇或者语法规则,提升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导,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儿童搭建语言交往的平台,在语言交往的互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在交际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通过互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幼儿的语言活动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而幼儿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因此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语言活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要创设一个自主、具有个别化、选择化的教育环境,自主性区域活动恰恰能提供给孩子这样的场所.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提供的材料和相互交往的机会引发幼儿的学习,使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教师产生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二、把握兴趣养成的尺度

常听人说:“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输什么不能输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社会上各种幼教中心、启蒙教育中心如雨后春笋一下子都冒出来了.一些热心的家长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带着宝宝进了启蒙中心,试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启蒙教育氛围.大点的孩子呢,父母则给孩子们选报兴趣班,他们考虑的是兴趣班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成绩而不是孩子对这个兴趣班到底有多少兴趣.这样的兴趣班,不仅不能给孩子一种兴趣的享受,反而扼杀了孩子们有可能产生的兴趣的萌芽.是不是学得越多竞争力就越强呢?谁也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宽松的童年,而不是用“兴趣”去桎梏孩子的童年.

欲速则不达准确把握幼儿启蒙教育的尺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独生子女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把握行动养成的尺度

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经验告诉我,对于孩子我们还要充分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行动探究的能力.孩子总是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按理说,我们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幼教工作者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给他们创设探索、实践的机会.但是相反的是,由于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家人的给予,加之从安全角度出发,我们教师所能为孩子们创设行动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们的行动能力也相应地滞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新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动乱讲话、区角活动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等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因此,我们的幼教机构应该注重幼儿行动养成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实践行动能力,而不仅仅是说教.只有引导幼儿从行动中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领悟、接受.


四、把握道德养成的尺度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必备的修养之一.道德素质的好坏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好坏.在交往过程中,一个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儿童与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儿童的表现是明显不同的.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三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四种情境.因为是独生子女居多,幼儿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会产生自私、狭隘、不愿与人分享、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们的家长,由于过多地注重孩子智力启蒙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对幼儿道德养成的培养,导致幼儿不能与人为善、不能文明地处世接物.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幼儿的道德规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有着自主思维和意识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着善良、诚实、正直等优良品质的人.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可爱的笑脸,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需要.我们既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知识传授,更要为孩子创设合适的氛围,让孩子们自由、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