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试题题型

点赞:5152 浏览:194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技文阅读中,考生需要高度关注命题者在概念、判断、推理上设计出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东西.首先要看概念是否明确.如: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概念,概念表述不周等.还要看判断是否恰当.如单称与全称,肯定与否定,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条件(原因)和结果等.再看推理是否科学.如:时间错位,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无中生有,结论错误或武断等.

【关 键 词】科技文题型解析

近几年高考中的科技文阅读题,选用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还是自然科学文,其难度都不大,但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与训练中,应加强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的认知与关注.因为“科技文”表述的东西往往具有唯一性,而命题者却喜欢故意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上设计出一些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概念是否明确

1.混淆或偷换概念.命题者常常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

2.转移概念.概念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数量、质量、功能等一般是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命题者则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3.概念表述不周.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其外延也随之确定.命题者往往忽略某一概念外延中的细小因素,而使概念表述不周,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

学术概念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阅读这类文章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否则就不能读懂文章.概念理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概念表述要明确,同学们可分别从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属性上的差异等方面切入思考.

二、判断是否恰当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常常有意把文本中没有的信息掺杂到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中,有时则将原文的内容“改头换面”,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准确地选出有关信息,还要善于甄别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命题者常从判断“形式”如下方面来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1.单称与全称.这类型的设置一般是将阅读材料中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或者反过来.

2.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3.可能与必然.“可能”是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是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命题者有意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4.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常把“已经成为的事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的事实”.

5.条件(原因)和结果.有的选项在设置时,将原先的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当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和因果关系,造成先后颠倒、因果倒置的错误判断.

总之,判断要恰当,首先要求所判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还要求判断的形式应遵守逻辑规则和规律.如果形式不合乎逻辑,即使是内容真实的判断,有可能也是不恰当的.

三、推理是否科学

推理又叫推断,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定未知事物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文中可用作“推断”命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情况:(1)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2)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3)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4)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5)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等.高考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

科技文阅读试题题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概念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时间错位.

2.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推断没有现实基础即属“推断无据”.

3.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与原文不符合的结论.

4.结论错误或武断.命题者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

近年来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的命题,内容上淡化了难度,设题上着眼于不同梯度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此,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题在命题上一般会遵循如下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思考的先后顺序,尽量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由浅入深的层次.

作者单位:河北张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