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点赞:34253 浏览:1570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了全面提升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工作中动手操作的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实施与工学结合模式相辅相成的课程教学.文章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为例,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 键 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屈波(1960-),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检测.(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1-01

工学结合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有机结合了学校与企业两种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上的优势,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采用“校企携手、刚柔互补”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够以能力为本、优先就业是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展开探讨.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背景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导学校与企业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方面,学校争取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实训实习环境与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按照企业的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企业培养、输送符合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作为指导高职高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怎么写作于重庆装备制造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独创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设计、工艺编制及机床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主动适应重庆军工企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及模具制造企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依托校内外生产性教学工厂,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凸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重庆装备制造业培养急需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

二、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核心专业课程有“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产品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侧重于书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掌握知识要领,使机械专业的学习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该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较为死板,学生对其越来越感觉烦躁,教学效果差.

三、构建“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国家示范建设中不断优化以生产性实训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校企携手、刚柔互补”的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独创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理念,重构基础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行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梯段为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构建一个强化”.

1.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为了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院专门成立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长安工业集团公司、重庆大江至信模具公司等本地企业的专家联合组建,成员中既有学者型专家委员,又有来自重庆地区最具实力的企业专家.本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开拓工学结合、任务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技术研讨和师资培训水平,也有利于构建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机制,更好地怎么写作于重庆地方经济.

要想做好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就要做好本专业所针对的岗位和这个专业的工作任务.根据对重庆机床集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中国嘉陵集团等几十家企业调研的结果,重庆地区制造类人才需求主要有设计岗、工艺管理岗和制造岗三个岗位群,再根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好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先要明白课程的来源,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行业核心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然后进行课程开发.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有“金属切削原理与实践”“金属切削刀具选用”“机床夹具与实践”“机械加工工艺与实践”和“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等.

2.构建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确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相关资源的开发等.开发的课程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例如,我们把以前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岗位能力要求,整合为“产品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强化了该课程的实践性.经整合的课程,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训车间与生产车间”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学生所学即自己所做、企业所需.

3.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人来充实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把校内的专职教师安排到企业中,担任全职的“访问工程师”,让他们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在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的教师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借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上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即每个专业不但要有一个校内的学科带头人,还要有一个来自企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能够相辅相成,更好地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任务.


4.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的关键所在.我院经过三年的国家示范建设,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上有很大的提高,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庆市装备制造业教育实训基地、重庆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先进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重庆市中职学校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等,将过去单一“灌输式”教学,变为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边讲边练等教学方式.要求凡是能在现场组织教学的,都要在机械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训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我院与重庆长安、中国嘉陵、重庆机床集团等32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学生一人一岗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后就能独立工作,缩短校企的距离,减少了学生岗前培训时间,满足了企业需求.

四、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各专业的教育都能够跟进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跃龙,杜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学结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王娟.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2).

[3]徐益,李时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