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

点赞:3021 浏览:73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新的时怎么发表展背景和社会需求之下,传统基础教育弊端凸显,由传统基础教育向新基础教育转型,改变传统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建立新型素质教育和创造型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本文系统论述了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而详细分析研讨了生命教育观下新基础教育理论观点和新型教育实践重构途径.

生命教育观新基础教育研究

一、生命教育观缘起及内涵

1.从生命教育到生命教育观

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的生命,教育是人文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活动,其终极目的也是人类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同时生命离不开教育,生命的发展与优化离不开教育的辅助和保障,生命发展历程即是不断接受教育的历程,生命和教育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也正基于此,近代教育理论中产生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实则在“生命教育”理论化之前,生命教育实践早已伴随着人类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一直持续发展,如远古社会父母教育子女如何获取食物,如何构筑房屋,如何规避潜在危险等,即是生命教育的初级表现形式.近代社会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对人类思想尤其是青少年思想的巨大冲击,使生命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当前社会教育体系中,青少年、吸毒、疾病等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凸显,由此使得生命教育更加具有了广泛和迫切的意义,并在此需求上形成了具有体系化和理论性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即生命教育观.


2.生命教育观的内涵

生命教育观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对生命的认知、对教育的认知,以及对生命和教育间关系的认知.首先,生命教育观本身即源自生命教育,因此生命教育观必然涵盖“生命”和“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立足于此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探索和认知,从而形成生命教育观,如有的学者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远离吸毒等戕害生命的不良习惯等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又如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生命价值教育、追求个人生命同自然统一的道家生命教育、经济大发展之下的人类可持续生存教育等等,由此形成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的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亦即生命教育观;其次,基于对生命和教育二者相互关系的角度,也有众多教育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如将哲学意义上的生命纳入教育体系,或者将生理意义上的生命纳入教育体系,从而构建不同的生命教育观.总之,生命教育观虽因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人的思想认知而不同,但都紧紧围绕“生命”和“教育”两个基础,并追求二者的统一.

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概述

1.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概念,是全面而系统地对传统基础教育予以深入改革和优化升级的全新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是相对旧基础教育而言,具体涵盖了以下“新”的元素:其一,新基础教育强调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基础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其二,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其三,新基础教育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其四,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五,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其六,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1].

2.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新基础教育要求首先掌握时代主题,了解时代需求;其次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进行更新变革,使之适应时代需求;最后将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标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形成更加先进的理论体系.

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分析及实践重构

1.新基础教育价值观及其构建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核心是“培育新人”,所谓新人,既要符合新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在个体上展现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在生命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首先定义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定义为知识传导的过程,其构建方式主要为:将教育的价值集中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引导和发展上,对人的生命历程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予以动态把握,唤醒生命潜能,蕴育精神新生,既要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道德基础等基本素质,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提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崇高精神.由此,新基础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应立足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将体力、智力、情感、人格、等全部纳入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切入到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由此培养出符合现代价值需求的教育人才.

2.新基础教育教师观及其构建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决定了教育质量.在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不断自我发掘、强化以及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2].基于此种目的构建新教师观:首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必须强调教师本身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的需求,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须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诉求,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错误认知,而将其看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活进行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的生命视角去尊重教师选择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权利.

3.新基础教育学生观及其构建

当代生命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首先将受教育对象定义为一群具有完整生命特征并渴望接受生命教育的人群,据此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表现载体.传统教育下的学生观通常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以机械化、流程化和一体化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并简单地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年级教育,照本宣科,人为地割裂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将学生看作是实体与精神、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生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完整生命体,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具体到其模式构建,首先,教育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统一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擅长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乐观坚毅的生命态度;最后,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站在整个生命过程角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长远的发展可能.

4.新基础教育课程观及其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塑造性格品行的载体,因此课程设计合理性对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育课程设计注重知识技能内容,重视自然学科,忽略人文学科.而生命教育观同新基础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的则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结构同教学需求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同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站在整个生命完整性的角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完整展现生命自身的意义和潜力.其模式构建为: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将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生活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强调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基础,又要拓展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其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加强综合课程设置,拓展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造精神,将生活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中,在“由知识到生活”的正向教导中引入“由生活到知识”的反向互动,从而打通课本和生活的二元对立,使之合二为一,形成体系.

5.新基础教育教学观及其构建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方式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活动,达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塑造品性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学校教什么”和“学校怎么教”,其中教师角色仅仅是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也只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强调了教学的生命力、主动性、先进性,在新型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再割裂开来,而是对立统一,即相互独立承担各自角色定位,又要在师生互动、交流沟通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灵感和活力,相互提升和促进,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生命共振和协同成长[3].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具体为:首要要将“人”放在学科和教育之上,以人为本,改变传统“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禁锢,重视情感教育和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道德塑造和人格养成;其次,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型升级为“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知识”,由此将教学活动由枯燥的填鸭式说教转型为一种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体验.

6.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及其构建

传统基础教育评价指标单一,方法单调,具有更大功利性,如过分关注教育教学成绩,过于依赖分数,这样的评价观将教育教学活动禁锢在认知和应试教育的狭窄范围之内,制约了其创造力和个性化发展.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则强调生命过程的成长,站在生命价值角度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得失,因而除了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应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开放性、对生命潜力的挖掘程度,以及对生命价值理论的升华和生命体验实践的激励.在具体评价指标和内容上,不单单依赖成绩、分数、职称等传统因素,应同样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使之不止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也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善良的心灵,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勤劳的作风等所有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正面元素.

生命教育观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了人的整体发展;而新基础教育又是教育体系的起始部分,为个体发展的质量和高度提供了基础,可见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二者具有内在本质上的统一性.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仍然面临诸多严峻问题,教育改革也仍然阻力重重,而另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又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必须做出改变.在这一背景之下,积极大胆地以生命教育观为指导,推行新基础教育模式用于教学改革,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一个高效途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传统的追求数量的“文化普及教育”转向追求质量的“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这需要教育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从业者共同努力,勇于实践,勇于承担,勇于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