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四策略

点赞:4086 浏览:113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普遍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另一种极端时,教材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便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在此只驻足片刻,便带领学生匆匆奔向“广阔”的拓展天地.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随心所欲的“信马由缰”,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因之一.那么,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原点,链接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实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境界.

一、链接生活——缩短教学的时空距离

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才会有“灵魂”.因此,走进文本,链接生活情境、生命体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一)化文为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唯有走近、走进课文情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感应,化文为画是引领学生入境的最佳路径之一.理性往往是灰色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结合才会鲜亮起来.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文本语言为原点,链接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在师生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把重点稳稳落在让学生“借助文本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换为描述性言语.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这时候的表达往往异彩纷呈,它是学生原生态童心世界的展现与敞亮,是学生心灵之泉的淙淙流淌.

(二)化静为动

文字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定格住生活中流动的镜头;文字能用静态的语言展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对于这类动态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准确感受每一个动作,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片段.在教学《搭石》一文时,可以运用情境演示法.课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内容,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孩子来说,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在课中请学生走一走搭石,然后问:“你为什么要走得这么快?”学生回答:“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多讲解,看到眼前的情境,孩子自然理解了“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的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教师问:“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答:“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教师引导道:“所以走搭石等”生齐答:“不能抢路.”学生对为什么不能突然止步自然理解了;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境展示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乡村人们走搭石的人性之美自然深入学生们的心田.

(三)化虚为实

优秀的文学作品高度凝练地表现生活,有许多“留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链接自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有了入境体察,学生就觉得自己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

如《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写《青年近卫军》的事.这位平凡、辛劳、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因为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年代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当时的生活状况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难以想象的,这样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的情感很难融入到文本中去,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如何消除这样的差距呢?生活在变,但母爱是不会变的.基于此,笔者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拍下了一组题为《母亲》的照片,都是班里同学自己的母亲:有拖着一身疲惫在寒风中等待孩子放学的;有为了生活顶着烈日工作的;有下班回家烧饭做菜的;也有在孩子取得成绩后热情拥抱以示鼓励的.这些学生所熟悉的一个个镜头自然而然地唤起了他们对母亲的印象,唤起了学生们心灵深处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有的甚至为之落泪,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呼唤使学生融入了文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现实生活是学生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激发类似的情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链接思辨——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链接旧知,链接同形不同质的内容进行比较,用比较促思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

(一)梳理脉络

阅读教学需要摸清文本原有的文路,理清“文脉”,学起来效率会更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浏览来总体感悟园子的特点后,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哪些情境,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用圈关 键 词的方法进行梳理,交流后把相关的词分类写在黑板上,学生归类整理成两大类(景、事),文章的脉络马上理清了.

(二)品味要义

文学作品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语言精练,无烦冗拖沓.例如《搭石》一文中的“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等词,看似平淡,其实每一个词都是构成“介绍翔实准确”的重要元素,教师引导对比品味,学生就可体会到字字珠玑.

(三)欣赏魅力

同一民族的作家虽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但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使语言的变化无穷无尽,尽显文章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欣赏,从欣赏中体认作品的魅力.如《火烧云》一课中用“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来表现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多变.教师就应该在与原文已描写的火烧云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作者那“无招胜有招”的表现手法.

三、链接拓展——丰富阅读的文化营养

在实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某些有价值的链接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可以为拓展阅读创造条件.(一)由篇及书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或节选,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像《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传》等许多原著学生都能读懂.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学完了《三顾茅庐》后,笔者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三国演义》.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链接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内外结合阅读的纽带.

(二)由此及彼

追溯知识的源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相机出示《史记》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不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可以使学生与遥远的历史对话,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又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学生会质疑: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出示阅读材料《周总理的一天》,学生阅读后,体会到这是从周总理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周总理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拓展材料来化解难点.用浅显、生动的阅读材料进行阐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疑难,解决问题.当学生再读“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句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便不再是一个夜晚的情境,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终繁忙的总理,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由文及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母鸡》中认识作家老舍,从《穷人》中初识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鸟的天堂》中熟识巴金爷爷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催人奋进.如人教版六上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对鲁迅本人的介绍教材仅安排了一个短小的资料袋,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四、链接运用——把握语文的教学真谛

运用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学时可把课文中各种类型的语言进行链接,或相互转换,构成“语言群”“语言链”,教师紧紧把握文本特点、学生学习特点来组织教学,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既使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四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阅读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人教版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近20种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应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进行语言转换.例如寓言的特点是以简洁夸张的语言打动人心,寓意深刻给人启示.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体裁特点安排语言转换,利用寓意的相似性进行链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用文本中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还可以聚焦文本中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转换.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运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词语,以写实手法描绘昔日胜景,又运用“奄奄一息”“形容枯槁”“生命垂危”等词,以拟人手法展现今天瀑布的“年老”景象.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两次语言转换.一是写实展现,二是拟人描绘.两段话间的语言转换,使学生及时地掌握了文本中两个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更被鲜明的今昔对比激荡起内心的涟漪.三是文本重组.课文末段简洁地描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发表演讲.借助文本空白,教师要求学生重组文本内容,把文本描绘的瀑布的不同景象和变化原因等内容写进这份特殊的演讲稿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文本倒叙、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类,长于模仿、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之长开展以语言转换为核心的体验、思辨、运用等活动.“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

链接式阅读教学重文本而又超文本的语文课程新理念,建设起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新机制.在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做好阅读的有效链接,引“水”入“塘”.让课堂这一鉴方塘引入源头活水,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感受到立体的语文、厚重的语文、情意浓浓的语文,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构建起阅读教学良好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义乌市保联小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