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

点赞:18298 浏览:818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走出教室,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参与并经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围绕一定的研究主题,开展参观、考察、实验、调查、制作、怎么写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现实背景、功能价值和开展时易出现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分析: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怎么写作与社会实践等内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到底是基于哪些现实背景才使得它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呢

2009年底,“钱学森之问”引发热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引发了从基础教育领域直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讨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谈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专门论述了“注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提出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


同志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怎么写作国家怎么写作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无独有偶,2011年4月,清华百年校庆上同志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的希望里同样也谈到了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两次重要讲话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成为重要的关 键 词.

中小学校尤其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从国内的推进情况看,上海市在2005年颁布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认证制度.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整合利用了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2009年2月26日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规定了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活动重点、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促进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教育部2011年也专门印发《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对中小学生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若干指导性的意见.

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从国际经验看,注重学生在社会情境中实现个性完善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英国和美国,怎么写作学习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他们为学生的怎么写作学习制定目标、创立怎么写作机构、培养骨干,以提高学生群体工作的技能.在德国,每个检测期都会面向青少年发售一种十分低廉的检测期证,学生可凭其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参观相关的场馆,参与这个体系内的所有活动与课程.在日本的小学生校外教育三个主导体系中,有一个就是以社区为中心的校外教育活动空间,通过空间内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少年儿童发挥引导作用.

二、追根溯源: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与价值的追问

单一的在课堂中“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这成为束缚学生潜能的症结所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打破课堂、学校、社会之间的壁垒,致力于搭建学生从课堂到社会、从书本世界到现实生活世界的桥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教室,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实践过程,以实践性学习为基础,将联系生活、主动探究、掌握方法、积累体验作为价值取向.

社会实践活动所指向的首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以及对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增长首先体现在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间接性知识的增长上,如学生通过《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会获得如何进行健身、健身的意义等一般性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还会获得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基于情境,通过自身参与获得的,对学生理解问题及日后解决类似问题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尽管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长期的概念,然而通过实践活动应该能够促成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更加关注生活,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所创新: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实践与反思能力逐渐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明显增强等.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还体现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有的学生通过参与《同一片蓝天下——我为身边的残疾人献爱心》活动,充分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并在此后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主动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群.由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怎么写作他人的责任感得到增强,实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三、问题剖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之分析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对它的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对它的组织要求不理解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误区一:对其功能、价值认识不足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盲目性、形式化”.在有的学校看来.社会实践就是春游、秋游.有的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安排给学生的硬性任务.有些学校担心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影响学校的教学.还有些学校担心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会遭遇安全问题.抱着“宁可不出门也不能出事”的态度而对此应付了事.在这些思想的主宰下,原本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实践活动”蜕变成了“完成任务”,甚至是“走过场”.

对策:观念决定行动.首先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高度,深入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统一认识,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使之常态化,并建立活动经费保障制度、活动过程性管理制度、活动评价制度及安全保障制度等.

误区二:对社会实践的特征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低,活动实效低差”.

有的学校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既不考虑学生既有的经验与能力,也不关新学生活动的需求,仍然把教师作为中心,单方设计和安排活动.结果导致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参与度低,活动的实效性差.

对策: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过程应该是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实践不是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或执行教师意志.不是单一的经验复制、知识验证、机械模拟,而应该是学生基于现实问题,主动参与的活动.由此而衍生的“真实践”的内涵诉求是学生主动地提供怎么写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活动的设计者、方案的制订者、方法的实施者和结论的验证者.指导教师则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智慧解读问题.同时应制定积极有效的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体验.

误区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有的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动结果上.对学生采用哪些方法去开展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有哪些收获与体会等关注甚少.

对策:要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参与社会实践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在于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奉献、感受快乐、历练自我.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各方面发展,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怎么写作他人的责任中成长并能充分意识到志愿活动对社会的价值.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形式的设置以及评价与激励的方式,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让他们通过志愿活动、公益怎么写作有所收获.

(作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责任编辑: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