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

点赞:25052 浏览:1103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表现在: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实现协调培育的路径有: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采用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关 键 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心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1-0042-03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人类文明开化之初,人文与科学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为儒学经典的《易传》中存在大量类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将人文与科学统合思考的论述.作为先秦儒学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则体现了将科学寓于人文,以人文为重心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从人文中分化并独立了出来,成为强势主导学科.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更是彰显了其作为双刃剑的威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担忧的画面.科学技术本身价值中立,“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仅用科学本身来根治”.[1]现代科学的昌盛亟须人文的复兴.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一体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整体进步.[2]因此,现代教育应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点不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人文评价是非善恶,致力于涵养道德情操和融洽社会关系.[3]因而在人类科学和人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共同信念与行为规范,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实事求是、反对臆测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谬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涤除僵化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崇尚人格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提倡,主张平等,肯定人类的生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鼓励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神秘主义,高扬理性.[4]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需互发的.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与发明的科学技术怎么写作于社会生产、生活,这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又落实于人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实现过程.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实践,最终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狂欢.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中国哲人也认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7]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既具有科学素养,又饱含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学教学中,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史家把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把学科独立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有着特殊的考量,就是将心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自此,心理学主要受到科学主义取向的支配,但由于科学主义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终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学者所诟病.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前者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后者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

科学主义取向为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主义、定量分析、还原主义以及方法中心.[8]这导致了对心理现象主观属性的忽视、心理整体性的支离、人的尊严与价值感的丧失、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抹杀,其研究视野下的人变成了没有情感、个性和生活的孤立客体,心理学也就变成了“没有心理的科学”.因此,科学主义取向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整体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强调人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观和整体心理观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普遍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支持,常被奚落为心理学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现,被诟病为“诗人或哲人的心理学”.因此,人文主义取向亦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诚如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主义,倡导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一样.心理学应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科学精神的规范下实现人文关怀的理想.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未来心理学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学取向关于“事实世界”研究的同时,亦将继续探索人文科学取向的“价值世界”.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准则、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内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观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将通过扬弃实现更加合理地整合.从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从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应是未来心理学理论构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是由心理学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两种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

(三)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人类的心理现象固然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性亦是心理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心理学受益于对科学方法的重视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学的人文研究取向关注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形态下个体和群体心理的系统研究不够充分,有影响的本土化心理学理论不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心理学的本土化需要心理学研究人员自觉推进,更需要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一批既具有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心理学从业者,为推动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心理学被割裂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很多心理学从业者也给自己贴上了科学主义取向或人文主义取向的标签.但这样的人为分割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中将会充分暴露出其褊狭和幼稚的一面.心理学实践应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精神倡导的客观、量化和严谨,也需要人文精神高扬的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任何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路径

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

规范、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提高人文实践活动水平和效率的保障.高校心理学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课题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结论概括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从问题解析与表征、理论解释、方案选择和系统思维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应用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社会心理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经常出现研究结论的“过度概括”问题:从某一被试群体获得的研究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被试群体,从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情境.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纠正这些有悖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以此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把人文学科的教育视作人文精神培养的唯一途径,则是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其结果仍然是人文精神的落空.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中心,在关注研究的信度和内部效度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以怎么写作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从而塑造学生在心理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实验室研究强调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因而相对其他研究方法在“科学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验情境是人为创造的,且对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因此受到破坏,使被试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自然情境条件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相去甚远.这就极大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能从自然情境中获得、是否适用于自然情境成为问题.而心理学实验研究生态化的思想,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以怎么写作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真实环境中去,这是将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探索.

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

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最直观形象的方法.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客观规律,这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加以探索.同时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存在物,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这就需要以人为中心合理运用内省和移情等主观方法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中,科学精神是客观、精确和严谨的保证,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心理咨询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应建立在掌握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心理诊断的客观性,重视咨询技术的适用症状范围和干预措施的严谨性,从而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每个来访者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主体与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沉淀在来访者身上的具体显现,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


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指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杰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科学化的精品、民族化和人文化的典范.例如,王登峰关于“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中的翘楚,它既注重了研究的科学性,又突出了人的文化差异性,凸显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卓越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从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向学生阐述此类研究的价值.

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学习过程.在心理学的专业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专业学习的教育心理规律,依照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还应充分进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融合,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11.

[2]肖海涛.论人文为科学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5):25-28.

[3]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2011(1):117-120.

[4]李承贵.中国哲学与儒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7.

[5]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47.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8.

[7]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新华文摘,2002(9):130-131.

[8]郑荣双.本体的沉沦与拯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5-8.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