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

点赞:12756 浏览:564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5个省会城区中小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效益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可度很高;不同教师、学生群体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存在差异;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有待深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由此,不断提升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效益既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 键 词】教育信息化效益;主观感受调查;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09―0033―06

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0多年来,无论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据有关专家称,至200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经费总额已达1150个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校园网6.6万多个,全国小学生机比为24:1;初中生机比为16:1.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等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现在应该更多考虑一下:政府、学校对信息化发展投入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效果,效果怎样?对教育部门而言,今后的核心问题在于让投入产生最大化效益,借助信息技术切实解决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学校而言,认清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并关注和研究在这样一些方面如何改进应用,进一步提升效益等.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客观展示部分发达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应用效益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2个省,分别在2个省的省会城市各选两个区,在区域内对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按优秀、中等、薄弱三个层次分别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对样本校教师采用整群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先随机抽取班级,之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小学分别在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初中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本次调查实际涉及东、中、西部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城区,共调查了3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7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1所.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校长问卷34份、教师问卷1392份、学生问卷3831份,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9月份.

(二)研究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参照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影响因素两大维度(见图1)、建设投入、应用过程(管理、教学和学习应用)、应用效益和保障条件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实地考察提纲、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提纲:一是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资源等条件、政策规划、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等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规划管理及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背景内容调查.二是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水平;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的主观看法和感受;教师、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障碍条件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和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状况、效益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现状提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参考建议和可行措施.

图1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理论框架参考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与感受

1.绝大多数教师能理性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非常密切,比例为50.6%.越年轻、教龄越短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平时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比例越高.有一半多(57.0%)30岁以下教师认为“非常密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教师24.2个百分点.有63.1%的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认为关系“非常密切”,显著高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18.8个百分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和信心不同,其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使用很熟练的教师由于有过应用体验,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比例最高,为68.7%;而66.7%的从没用过计算机的教师竟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没关系.年轻、教龄短的教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最高.选择“很愿意”的教师中,使用很熟练并有信心的教师比例为56.3%,明显高于使用不熟练的教师11.3个百分点(具体参见表1).

表1不同教师对计算机与教学工作关系的认识

[\&您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的关系\&差异检验\&非常

密切\&比较

密切\&有一些

关系\&没关系\&身份\&初中教师\&46.6%\&37.7%\&14.5%\&1.2%\&χ2等于27.63

sig等于.062\&小学教师\&54.0%\&32.0%\&12.9%\&1.1%\&年龄\&30岁以下\&57.0%\&35.1%\&7.0%\&1.0%\&χ2等于60.996

sig等于.000

P<0.01\&30-40\&50.5%\&35.8%\&12.6%\&1.1%\&41-50\&45.3%\&30.0%\&23.1%\&1.6%\&50岁以上\&32.8%\&29.3%\&34.5%\&3.4%\&教龄\&5年以下\&63.1%\&29.0%\&7.8%\&0\&χ2=52.897sig=.000

P<0.01\&5-10年\&51.0%\&41.2%\&7.1%\&0.6%\&10-15年\&50.2%\&32.4%\&16.0%\&1.4%\&15年以上\&44.3%\&34.0%\&19.8%\&1.9%\&使用计算机的感觉\&使用很熟练有信心\&68.7%\&22.4%\&8.1%\&0.7%\&χ2=266.960

sig等于.000

P<0.01\&基本会用,有时需要请教他人\&38.8%\&43.8%\&16.1%\&1.3%\&使用不熟练,不太愿意用\&43.9%\&34.1%\&19.5%\&2.4%\&很少用,对使用没信心\&38.1%\&0\&61.9%\&0\&从没用过\&33.3%\&0\&0\&66.7%\&]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技术开发在于解决问题、改善生活标准和提高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致力于提高效率、解决教和学问题.如图2所示,有一半多(55.2%)教师选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难点”.随着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应用目的越来越明确,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方面应用的认识稍显不足,选择比例仅为7%.

3.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平台

表2所示,七成以上的教师会“经常”或“有时”让学生搜索网上信息、开展项目学习.而选择“经常”或“有时”“让学生创作多媒体作品”和“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教师比例仅为32.6%与41.4%.

对于所列举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实践的方式,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为“对于小组活动越来越适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越来越适应”和“更多的实践关注个别学生”.小组活动教学作为新课改理念中“探究合作”的重要体现.教师们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已经越来越适应小组活动教学.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学会关注个别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评价.可以看出,新课改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平台,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课程改革.

图2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目的的认识

教师能否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创新,重要前提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表2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实践的情况

[\&总体\&小学\&初中\&频次\&比例(%)\&频次\&比例(%)\&频次\&比例(%)\&课堂上越来越少地应用讲授方法\&710\&54.4\&411\&54.6\&292\&54.5\&教学活动设计更多的关注个别学生\&946\&71.8\&373\&68.6\&565\&74.6\&越来越适应小组活动教学\&995\&77.0\&386\&71.7\&596\&80.9\&越来越适应学生独立自主学习\&987\&75.5\&604\&80.2\&372\&69.1\&越来越会开展差异教学\&852\&66.1\&501\&67.9\&340\&63.7\&越来越会向学生展示复杂的学习资源\&830\&63.8\&499\&66.8\&323\&60.1\&越来越会科学评价学生的学科作业\&927\&71.4\&558\&75.2\&358\&66.3\&]

4.缺乏资源成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

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为“缺乏合适的资源”,选择比例为29.7%.更多教师选择希望通过专业网站获取资源,比例为43.1%;与实际获取资源的途径差别最大的为学校资源库,实际获取资源的教师选择比例仅为5.7%,而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获取资源的教师达到19.4%.这一方面说明现有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不尽如人意,教师们实际应用的少,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对学校资源库的更大期待.就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最主要措施而言,51.9%认为是“加强资源建设”;29.7%的教师选择主要障碍为“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选择“缺乏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或不太好获得”及“缺乏充分的技术支持”的位居其次,比例分别为26.8%和25.5%;分别有52.6%和52.5%教师认为“缺少应用技术改善课程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缺乏整合的经验”已成为小的障碍;分别有54.0%和47.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整合的重视”、“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已不成为障碍.

5.绝大多数教师认可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效益

除了对教学负担的影响之外,超过九成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示认可.认可程度相对最高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改变教学方式,选择比例分别为96.0%、93.9%和93.2%.特定的教师群体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主观评价得分最高,即年轻的(30岁以下)、教龄短(5年以下)、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关系密切、使用计算机很熟练、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课时比例最高,这群教师对于应用效益认可度最高.对学校而言,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根据以上分析的这些特征找准教师的突破口:培养应用意识和应用技能,在教师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和条件的基础上,让教师愿意用,同时要通过各种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让教师持续用.

权衡应用信息技术最大影响和作用,45.6%的教师认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相比较而言,更多小学教师认为如此,比例为49.1%,比初中高出8.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影响认识比较到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们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的改善也是老师们认可的影响和作用,分别有四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了这两方面.几乎没有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影响是“减轻教学负担”.在学校教师访谈中,教师们谈及最多的应用效果是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时效性加强.教师们认为学校所应用的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访谈中的不同学科教师都反映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不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及感受情况

1.近一半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展示教学内容

48%的中小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展示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引入,认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学习的比例为17.4%.更多小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学习”,比例为20.3%,高于初中6.5个百分点.有更多的初中生选择“展示教学内容”,比例为52.5%,高于小学8.1个百分点.这一点是由小学、初中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因为小学课堂更为灵活,教师可以安排更多的互动式学习,而初中教学则用于展示内容的更多.

2.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总的来看,73.4%的中小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但与此同时,也有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更多小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比例为80%,显著高于初中生(65.1%)14.9个百分点.更多初中生对于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表示“无所谓”,比例为25.1%,高于小学生(10.4%)14.7个百分点(χ2等于147.049,P<0.01).初中生相对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应用,当然这也取决于教师们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初中生的态度也与教师应用的主要用途相关,由于初中更多的是“展示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无所谓.对于表示喜欢的学生而言,认为“生动有趣”的比例最高,为43.6%;其次为“内容丰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重要.

对于不同应用能力水平的学生而言,能力自我评价差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选择比例为77.5%,显著高出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19.4个百分点(χ2等于51.121,P<0.01).而表示“不太喜欢”或“无所谓”的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自我评价差的学生,尤其是表示无所谓的比例要高出12.5个百分点.就喜欢的原因,“生动有趣”的选择比例最高.与其他两组学生相比,信息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差的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比例最高,为47.2%;自我评价中等的学生选择“内容丰富”的比例最高,为33.2%(χ2=28.198,P<0.01).

3.一半多学生认为使用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开放时间太少”

如图3所示,57.7%的中小学生选择使用计算机和网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开放时间太少”.其中小学生、初中生比例分别为59.6%、55.4%.排在第二位的困难是“上网速度慢”,分别有45.8%的初中生、36.7%的小学生选择此项.除“开放时间少”外,能力自我评价好的学生选择其他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22.3%的选择“上网速度慢”,高出自我评价差的学生9.4个百分点,认为“自身水平低”的比例为17.8%,高出自我评价差的学生14.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条件、使用及开放情况要求相对更高(见图4).

图3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困难的看法

图4对信息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使用困难的看法

4.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总体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或影响更大.其中认可其“能产生一些影响”的比例最高,为40.5%;“影响很大”的比例为35%.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计算机和网络对学习有帮助,一半中小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比例为50.4%.

信息技术对于中小学生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信息技术“对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比例为87%;其次为“拓宽了知识面”,比例为86.9%,与教师选择基本一致,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兴趣更浓厚”,比例为80.6%.在学校实地考察,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们对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认可.“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很新颖.在课堂上很有乐趣.”另外,通过应用这种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能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个性化教学.

对在应用课堂电子学习档案系统的过程中,案例研究中的A中学小范围地开展了各学科单元教学的对比实验(从信息技术应用的来说,不允许严格意义的对比实验).在推进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共完成对比实验10组.除物理2、英语3学科之外,其他学科实验班的成绩基本都高于对比班,语文1、2,英语1、2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比班(P<0.05).虽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成绩的差异完全归因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但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体验和感受,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确实起到了应有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都是认可的.但由于多层面多维度的各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亟待进一步深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一)学校信息化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认知工具、交流与沟通工具支持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教与学.不论是参与问卷调查的,还是访谈的教师或学生,绝大多数都比较认可信息技术带给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意愿较强的,应用时间相对也更多,其认可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比例也更高,反过来对应用效益的体验和认可又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应用意愿.基于以上分析,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通过相关培训和鼓励性政策增强其应用意识和应用意愿,加强其应用技能的培养,让其经历从愿意用――尝试用――广泛用――深入理性用的过程.同时,教师们一旦在应用过程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会进一步增强使用意愿并深化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其在学校内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低年级的兴趣引导和应用指导,促其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充分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从而更愿意在校内外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潜能发挥有待挖掘

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典型案例研究,都发现:教师能越来越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应用,问卷调查中一半以上的教师会选择根据教学需要来应用信息技术.案例研究中,A中学的初中A老师就表示,学校的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适用于复习课,对于新课则不适用;同样对于多媒体资源,也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如需要教学情境引入的时候,会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

但调查也发现,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深入.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数教师都会在网上查阅资源,而选择“每天用”比例最低的为“使用各种光盘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参加科研培训学习”,其比例分别为12.0%、13.3%.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很少或从不”的频次最高的分别是“让学生创作媒体作品”“让学生应用不同类型的办公软件”和“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最大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多限于教学,而课后或课下的应用则少有延伸,如选择“与学生讨论交流”、“与其他教师讨论”或“与其他学校进行协作项目”的教师比例非常低.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展示教学内容”,认为教师能够进行教学引入,设计互动教学的比例很少.学生使用计算机比较多的活动,除了“上网查资料”(72.7%),“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成为选择比例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优势和潜能也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包括家长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培训,同时关注对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应用的引导;另一方面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机会和时间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多层面多维度

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能否取得更好的应用效益,存在多层面多维度的制约和影响因素.一方面,学校层面存在硬件、软件、潜件资源缺乏及管理问题.对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来说,基本上(97%)拥有全职或的技术支持人员,其中全职的占39.4%,的占57.6%.有接近六成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手少维修任务重”.中小学教师拥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专职的技术支持人员对学校而言存在难度.学校层面应用的第二大困难在于“机器会受损,软件需要及时更新”等等,而满足这些需要充足的运行维护费用.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为“缺乏合适的资源”比例为29.7%.排在第三位的应用障碍在于“缺乏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或不太好获得”.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计算机台数不够用;二是因为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学校都采取集中机房管理的模式,开放时间有限,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太方便获得和使用.另外,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也成为教师们认为的主要应用障碍.让学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除了有限的校内课堂教学时间,家庭会成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场所.教师们希望能够布置一些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各种作业和任务,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导致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后和校外的拓展应用成为零.

四、建议与对策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于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多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怎么写作学校领导和教师,即管理和教学,而较少从怎么写作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易获得,使用机会不多;另一方面学生潜意识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的.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尽管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参与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但也能从教师应用、自身感受等方面对学校信息化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环境尤为关键.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条件和资源的配置、信息化管理等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重视各个环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注重引导学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要经历启动试点、全面建设与初步应用、全面应用和变革等四大阶段.正如案例研究学校校长所谈及的该校信息化经历了强力推进、推广应用到理性应用三大过程.在启动试点阶段,基于对教育信息化的初步认识,学校开始启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全面建设和初步应用阶段,部分教师开始初步探索信息技术设施及资源的应用;在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后,教师们开始全面深入应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全面应用后,学校开始进入到整体变革阶段.而随着教师深入系统地应用,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们又开始反思,不再是为用而用,而是理性考虑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已有研究看,应用效益主要出现在全面应用和变革阶段,无论是效益的种类还是高低都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何让教育信息化在有效期内发挥出应有作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如何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也将成为学校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当然,对于不同基础、条件和发展情况的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不能采取一个模式,一种思路推进,而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阶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推进思路和应对措施.以信息化支持和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引领信息化是将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根本突破的关键.

(三)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数据库建设,以深入研究促应用

通过主观感受调查、案例研究所收集的关于信息化效益的研究证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应用效益,但仍不够全面.如果能够有完整的基线数据、效果数据的定量分析补充进来,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研究将会更具有说服力.未来研究应关注应用数据建设.就学校层面而言,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并基于这一思路和目标,以项目或课题研究为载体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进一步指导学校建立信息化应用的数据库,包括项目前测数据、过程中数据和效果数据.有了这些应用数据,才能深入系统地分析学校的信息化效益.通过基于数据库的深入分析,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学校改进应用提升效果的建议,并基于学校现有基础来规划设计教育信息化的特色突破和发展.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收稿日期:2014-04-15

作者简介:左晓梅,助理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100088).

责任编辑碧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