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

点赞:26360 浏览:1202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阐述了运用经济学分析高职教育战略的可行性,从教育资源供需均衡问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问题、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规模经济问题及高职教育市场化问题等方面揭示了当前高职教育战略所面临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促进教育供需均衡、结合产业结构特征来优化教育结构、追求高职教育规模经济及建构高职教育战略的利益机制等策略.

[关 键 词]教育经济学高职教育教育战略

[作者简介]夏慧夷(1984-),女,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MZD120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05-03

在我国从传统的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作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高职教育自身的战略发展路径选择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属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从高职教育过程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可以被视为以人才为衡量标准的投入产出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即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高职院校的运行管理效率来降低单位教育活动成本,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产出投入比.从高职教育内容角度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授过程实质上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理论来解读,知识产品交易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单向信息透明问题,作为知识购写者的高职学生在购写高职院校的知识传授怎么写作时,缺乏对其所要购置对象的必要属性的充分认知,高职教育内生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从高职教育结果来分析,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人才,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积淀.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源积淀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而且通过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溢出效应惠及区域经济的各领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已经完成了在高职教育领域改革的初期探索,正步入战略发展关键期.这就要求各地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转换思维,积极运用经济学视角来思考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属性,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探索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新路径.

一、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问题

(一)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教育资源供需均衡问题

第一,我国高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供需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供需失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供需失衡表现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总供给量与人才市场总需求量之间基本平衡,但高职院校的各专业人才供给量与人才市场的专业岗位需求量之间存在供给不足和过剩并存的问题.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们普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客观上需要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但相对本科高等院校,国家及地方财政对高职院校拨款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的教育供给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供需失衡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充分获取就业市场的即时信息,从而使得其专业设置方向和课程开发内容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

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二,高职学生的择业选择方向与区域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相脱节.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传统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型,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授课内容都同步发生变动.但在高职教育目标市场上,学生及其家长对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大众化教育方向转型缺乏必要的认知,他们期许通过大众化的高职教育来达成其心中所追求的精英化就业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及其家长所期许的就业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导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通常选择等待高端就业岗位而拒绝接受低端岗位就业机会.高职毕业生基于错误就业理念的择业选择既约束其自身的就业空间,亦使得部分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最终造成就业市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第三,消费者的理性决策能力缺失亦是导致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教育资源供需均衡问题的关键.当前高职教育战略体系难以满足高职教育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传统的商品或怎么写作的购写者清晰地知晓其购写商品的价值及技术属性,消费者可以根据其对商品的透彻认知做出相对理性的交易决策.但是高职教育事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或怎么写作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消费者对其所购置的高职教育怎么写作性产品的具体品质参数缺乏理性认知,从而使得他们在购写高职教育怎么写作决策时难以做出相应的理性决策;二是高职教育怎么写作的价值实现过程较为漫长,教育事业消费者在享受高职教育怎么写作时难以有效甄别提供该项教育怎么写作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但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接受教育与否的决定.教育消费者为克服自身消费决策的盲目性,通常采取将高职院校历史沿革下来的声誉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教育消费者依据声誉做出的高职教育消费决策却难以有效揭示不同高职院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的优劣性,更难以评判该高职院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否适合该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和学习需求.

(二)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问题

第一,高职办学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耦合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叉领域,高职教育已成为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高职教育存在办学层次结构单一、培养出的人才其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且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要求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产模式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升级人才培养的技术层级方面动作滞缓,缺乏大力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来替代为传统产业所培养的通用技术人才的能动性,从而表现为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明显落后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局面.

第二,高职区域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耦合存在问题.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呈现显著的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东部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样,东部地区有充裕的财力和教师人才来支持其举办较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中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从数量到质量上整体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还存在城乡差别及一二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别.该差别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能力,进而影响高职教育怎么写作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区域结构不均衡性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人才供求失衡,进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教育规模经济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的规模不经济制约有限的高职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高职教育规模经济是指在保障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供给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扩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而引起单位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所带来的高职教育办学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高职教育规模经济揭示了高职教育各办学要素的集中程度和优化配置水平与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理论表明,在一定人才培养规模范围内的高职院校规模有利于增进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利用效率,超过一定规模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利用效率和高职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下滑,其高职教育边际效益趋向于零,乃至跌落为负数,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导致高职院校的生均办学经费支出成本过高,从而削弱其践行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能力.

第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多种形态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与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大规模扩招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绝对速度较快,但仍然缺乏足够魅力吸引考生报考.其根源在于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从思想层面对高职教育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知,导致其在做高等教育决策中偏向于扶持本科院校建设;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耗费较多教育资源,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所收学费水平高于普通高校;各地高职院校以较小的办学规模艰难地生存,这种规模不经济状态弱化其提升办学质量的能力;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脱离其办学实力而盲目扩张,总体办学规模过大亦导致规模不经济问题.

(四)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教育市场化问题

第一,产业化与市场化运作对高职教育事业所应当肩负的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提出了挑战.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方向是通过高职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方式来推动高职教育市场发育,将原本由各级财政负担的高职教育办学经费分解为财政拨付、学费和社会化教育投资等多元化经费来源,从而形成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多元化筹措模式,以减轻各级政府在举办高职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压力.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构件,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通过践行教育公平的形式来维护社会正义.过度市场化运作对高职教育事业所应肩负的社会道义责任提出了挑战.该问题的诱因在于高职教育事业兼具社会公益性与教育市场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将高职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问题从其所应负担的社会公益责任中剥离后再对其做相应的价值判断并无意义.在推进高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应如何兼顾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职教育公益责任的问题,亟待高职教育战略决策者深思.

第二,利益分析是探析高职教育市场化问题根源的逻辑基础.作为高职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典范的美国硅谷有力地证实了高职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正确性的一面,但我国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中所表征出的各种乱象也需要引起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的深思.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乱象的根源在于高职教育市场化改革中所引发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既有高职教育管理秩序与教学秩序的破坏.我国传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基础是官本位理念指导下的行政化管理体制.行政人员群体所秉持的行政意志与学术人员群体之间形成了行政意志和学术意志的冲突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直接还原为围绕价值观定位、权力争夺及资源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直接导致高职教育体系内的办学力量内耗,进而削弱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能力.

二、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路径选择

(一)基于教育供需均衡视角以优化高职教育战略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全国高职教育力量均衡布局的角度来制定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以实现区域间高职教育教学实力的相对均衡性,为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高职教育产业的区域化均衡与区域经济均衡之间相辅相成且互为补充.中西部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拉动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地方财政实力,进而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二,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须以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率为前提.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关键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构件,高职教育事业的各利益相关方都有从既有高职教育系统谋求自身利益的诉求.高职教育战略规制方式的变革既包含技术层面的表象问题,亦包含制度经济学层面的深层次的利益博弈问题.高职教育战略制定者首先面临的是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博弈问题.实现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收益最优化目标,要求各方均衡考虑各自私利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切实利益,并在二者之间取得战略层面的均衡态势,从而达成对高职发展新战略的共识,最终实现整体收益最优化的目标.

(二)基于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视角优化高职教育战略

第一,高职教育战略制定应充分考虑区域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事宜.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期,各区域经济体都确立了以信息化技术来拉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地都确立符合其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的战略型产业,积极扶持本地具有战略优势的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并以新技术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这要求高职教育事业必须融入区域经济产业大发展的洪流,以变革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向的方式来与区域产业战略发展方向保持同步关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主动与产业战略重点对接: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型专业;基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打造骨干专业;基于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专业;基于生产型怎么写作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

第二,各级政府应当立足全局视野来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区域发展布局,制定扶持性财政政策及金融政策来帮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以有效解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办学设施与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体内的企事业单位展开产学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学与生产资源共享和创新办学合作模式的方法来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提升.


(三)基于高职教育规模经济视角优化高职教育战略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适度控制学校的技术人才培养规模,以实现高职教育事业有限办学经费的高效利用.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与办学规模是评估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而言,办学规模越大,高职院校的庞大规模所衍生的规模经济效益越显著.但高职教育事业的内在复杂性决定其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之间并非存在单调正相关关系,缺乏自制力和脱离自身实力的盲目扩张规模将导致高职教育规模不经济的局面.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园区规模经济效应的源泉,如果缺乏各校的办学能力,高职教育园区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毫无意义,更遑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来制定适度的办学规模,将高职教育规模扩张水平和高职教育所生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挂钩,确定适合高职院校的、能有效提升单位办学经费投入产出水平的恰当的高职办学规模.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基于自身办学实力来确定适度经济的人才培养规模.一是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内部组织合理化安排来提升对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在确保其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的规模扩张,从而形成内部规模经济.二是高职院校通过与兄弟院校和校企合作关系下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展开合理的分工合作,重组教学与生产资源,优化组织联盟间的区域布局结构,从而形成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高职院校的内部规模经济通常表现为高职院校的自我投资式规模扩张或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实现其规模扩张;而高职院校的外部规模经济通常表现为高职院校以大学城或校企合作联盟为合作平台来实现合作各方的教育资源共享.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在于单个高职院校可在回避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共享教育资源的方式来降低其教育事业的运营成本.

(四)基于利益机制建设视角以优化高职教育战略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利益驱动机制.高职教育的制度变迁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应当邀请多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制度供给者,各级政府应当洞悉驱动高职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高职教育利益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动力机制.通过深入探析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利益诉求,各级政府可以制定整合社会各界意志,以有力的证据支持来形成高职教育发展战略.高职教育改革需要尊重学术团体的力量并充分反映其合理利益诉求,但支持学术力量并不等价于行政权力从高职教育事业领域中过激地全面撤退.采取告别式的激进态度对既有高职教育战略体系进行改革是不可取的,高职教育战略发展路径必须遵循基本的高职教育规律,沿着有序进化的路径来稳步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事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并以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点来制定并实施高职教育战略.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以利益机制建设为驱动力,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促使高职教育从传统的发散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战略方向转变.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支出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模式有着较强的影响力.21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大扩张战略在高职教育领域主要反映为高职院校将宝贵的、有限的办学经费用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张上,缺乏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和质量的能动性.高职教育战略发展方向的优化必须以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投放方向转变为前提.为此,高职教育应当转变和优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支出结构,将资金主要投向与教育教学、科研等直接相关的活动,诸如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建设一流实验室、采购高质量的图书杂志和数据库等方面.

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表达机制的建设.利益相关者有序参与高职教育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保障高职教育战略的有效落实的前提;利益相关者通过公平与公正的利益博弈平台形成各方所认同的利益共识,则是保障高职教育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科学的高职教育战略方案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得以地、广泛地且充分地表达的过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高职教育战略决策过程中应当摆脱以政府和高校官员和少数被有意选中的专家来做闭门式决策的传统决策法,建立基于广泛民意基础的开放式决策法.专家决策和问计于民式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方式有助于在高职教育战略方案中达成充足的共识交集,提升高职教育战略方案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魏明.基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5).

[2]钱国华.略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战略重点的对接[J].教育与职业,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