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议文写作能力

点赞:5544 浏览:185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必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开发课文后“研讨与练习”

中的写作资源;在“口语”中训练写议论文;重视“梳理探究”板块.

关 键 词:整合教材议论文学情

任何一套教科书,优缺点总是并存的.民国时期,叶圣陶亲自撰写或与其他名家合编的国文教材、国语教材,堪称时代之经典,但叶老本人并不满意.时过境迁,我们回望当年教材,赞赏之余,不难找到其中的缺陷.基于此,作为教材的实施者――一线教师,在看到教材不足处的同时,要更善于发现其优点,扬长避短,发掘手中教材的潜在资源,就地取材,灵活调整、主动重组,使之更好地为教与学怎么写作.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为例,谈谈如何整合教材,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

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议文写作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不少语文教师觉得人教版必修教材编写的“作文”不实用,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对“表达交流”板块比较轻视:有的教师布置学生自读,然后从“写作练习”题中选一道给学生练笔,至于这道题要训练学生哪方面作文能力,目标非常模糊;有的教师,能按部就班地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表达交流”里的相关知识,但成效似乎也不大;有的老师则主动些,从课外搬来一套套的“作文方法”,瞄准高考要求,按步推进,表面上学生作文写得像模像样,可写作水平并未切实提高,写作兴趣更是淡漠,――这种过早通过应试技巧操练出来的学生,作文能好吗?

上述三种类型教师的做法,都没真正挖掘教材里丰厚的写作宝藏,也就谈不上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要用好教材,第一步得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每册必修教材的开头,有编者写的一封信《致同学们》.信中提到编写作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作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供你们使用.‘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供你们选择.”信虽是写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交代了“表达交流”板块的内容(书面写作和口语交际),又提醒大家在“阅读鉴赏”和“梳理探究”两个板块里也分布着书面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

顾振彪先生在《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一文,具体说明了这一编写意图.他说,人教版每册的作文教材分三个系统,独立编排的“表达交流”板块是第一系统(这是作文教材的主体),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作文训练”.第二系统是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题.第二系统和专讲作文规律的第一系统不同,它侧重于通过学生的读,间接地讲写,教材中的课文,既是阅读鉴赏的文本,也是学生揣摩写法的范本.第三个系统则和“梳理探究”整合一起,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属于“研究性作文”.三个系统的作文教材,虽分散存在,呈现方式各异,侧重点也不同,但“神”是一致的,就像一副三脚架,各自分开却又彼此配合、互为补充,共撑起学生的“作文平台”.

由此看来,上文提及的三种类型教师,片面地认为作文教学只存在“表达交流”板块中,导致作文指导上要么简单化、随意化,要么方向不对头,多劳而少得.

如何把高中必修3教材中这三个系统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到议论文教学中?

必修3教材,是学生上高中后第一次遇到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本册教材的“阅读鉴赏”版块分四个单元,其中的第三单元为古代议论散文.“表达交流”板块的重点是一般议论文的写法指导,分四点: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这四点,立足基础,由浅入深,序列性强,切合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实际.在具体指导上,“写法借鉴”也只提供一些常见的写法,结合简明的事例,要言不烦,便于学生掌握,也留给教师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依据学情,进行取舍和补充.

“写法借鉴”之后,是“写作练习”环节,学生可选择教材中一个题目,或根据教师布置的其他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上是作文教材第一系统的基本内容.但作文教学如果止于此,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调动作文教材中的其他资源(主要是作文教材的第二系统和第三系统),以巩固和强化议论文写作.

一、开发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资源

必修3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每篇文本都堪称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教参中均有点明.对此,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课本中有的“写作资源”就比较“隐晦”,容易被教师们所忽略.姑且把本单元内4篇文言文的“研讨与练习”部分题目抽出来分析:


1.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寡人之于国也》“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劝学》“研讨与练习”一)

3.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劝学》“研讨与练习”四)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过秦论》“研讨与练习”一)

《师说》的“研讨与练习”是:

5.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6.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7.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这7道题,有的瞄准选取立论的角度(如1、2、3、5),有的瞄准选择和使用论据(如4),有的涉及论证方法(如5、6),有的涉及议论中的记叙(如4).问题围绕所学文本,设计合理,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既帮助学生提高鉴赏水平,又是很好的写作训练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题目较为重视,或让学生当堂思考、讨论(这是口头作文),或布置成课后作业,撰写两三百字的短文上交,我阅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课堂上展示;如果课时紧,那就把它张贴出来,供学生课后观摩.

“研讨与练习”中的练习题,即作文教材的第二系统.这些题目,因为是从课文中自然生成的,学生熟悉作品,有话可讲,兴趣度和参与度高,而且无论口头作文,还是课后片段练笔,都不会给学生增加明显负担.另外,这类化整为零的训练,还能不断复习和强化“写法借鉴”里的写作要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古代议论散文单元的课后练习题具有训练写作的功能,其他单元亦然.

二、在“口语”中训练写议论文

众所周知,因为口语考查在高考的缺席,“口语交际”在高中教学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连做鸡肋的资格都不配.然而,教师的取舍貌似“经济”,其实未必.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可见话说得好,虽不等于作文好,但是一个说话干巴巴、颠三倒四的人,作文一般也空洞无物、条理不清.

必修3“口语交际”的专题是“讨论”.该专题“实践与交流”环节设计了6个议题,供选择、讨论.这些题目活泼新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比如第2题(请围绕“幽默的作用”和“怎样才能让自己幽默起来”为话题展开讨论)和第5题(请以“早岁应知世事艰”为题展开讨论)等,都是很轻松有趣的话题.有的教师担心课堂上花时间在“口语交际”上,会挤占其他内容.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话题,学生课外准备,每周一两次,每次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

三、“梳理探究”板块也大有可为

“梳理探究”是作文教材里的“第三系统”,遗憾的是,其命运就像它在教科书中所处的尾巴位置一样,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些教师竟然不知道教材里有这个板块.知情的教师,一般只交代学生课后看看而已.原因也是“高考不考”.其实,这部分内容只要教师稍加重视和利用,就能成为极好的议论文练兵机会.例如,必修3“梳理探究”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其中有个题目是:“在你读过的文学名作中,有那些人物形象让你念念不忘?你还记得当初喜欢他们的理由吗?请重新阅读有关作品,说说你对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这是一道开放性强的议论文题,议论空间大,学生有阅读体验,写起文章自然不觉枯燥.

通过上述对高中必修3作文教材的简单梳理,我的体会是:学生写大作文是训练,口头作文,化整为零的、片段似的“微作文“也是作文训练,后二者的效果往往更佳.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里把写作分成“放、脱换、收”三阶段.这个“先放后收”的过程,符合学生心理规律和一般写作规律.高一学生刚练习议论文写作,处于第一阶段,应以鼓励和“放”为主,若一开始就以中规中矩的“大作文”来约束他们,或许欲速而不达.而小作文、口头作文、片段式作文,刚好起到“放”的作用,教师何乐不为?再说,学生作文绝不是靠教师几节课“写法指导”和每两周的一篇大作文训练所能达成的;让学生勤练笔,养成思考和动笔的好习惯,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正道.

因此,教师要在课程目标和教材整体框架下,依据具体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