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点赞:5727 浏览:206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是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文言文教学,所以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而且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以下是作为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我做的一些反思.

一、兴趣是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写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还有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除此以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别出心裁,而在教学设计中导入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等等.

二、诵读要强练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加上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但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检测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还有学习文言文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 键 词 反复记,才会掌握.

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言文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改变教法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这种 “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一)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要么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大纲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所以在提示中还应明确提出、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要求.


(二)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在给学生以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