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走近生活

点赞:22539 浏览:1050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上课“无聊”而缺乏动力,从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让地理知识形象化;‘乔装打扮’,使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以地理的角度观察生活实际,认识现实生活”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 :生活;课堂;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64-02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带着新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地理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地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明白我们学到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一、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自转速度”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研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概念和大小分布.可以把西瓜看成地球,两端点看成两极,对切西瓜作为起点,在球面上找任意两点表示不同两地,当一点转动时另一点自动转动,描出它们路径并切下一瓣,观察它们的球面路径长度,和这瓣角度的大小.不同地点的选择结果不同:同纬度相同的两点的角度和路径大小相同;不同纬度的两点的角度和路径大小不同,纬度高的路径短,而角度相同.用切西瓜实践让学生感觉深刻,对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这种教学方法是感性知识的常用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高中课堂死板的模式.在讲解河流流速的分布状况时,引导学生感受在溪流中淌水的经验,一般越接近深水区我们越站不稳,表明水流越快.这就很好地为我们理清了这样的规律:水流越快冲刷力越大,泥沙难淤积,河床越深,河岸的坡度越大,这里也是修建码头,船只停靠的好地方.像此类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去理解,道理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地理教学应走近生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知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乔装打扮”,使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有趣

地理教学中,若对相对枯燥和抽象的地理概念等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比如说用身边事物模拟地理现象则会使学生引起丰富的联想、产生深刻的体验.例如,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等高线时,要求将具体地形绘制等高线图或用等高线看地图是每位同学必备的能力,但对于一些生活体验较少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是有不少的难度的,我们若能把模型带在身边就好了.笔者就用拳头做模型:请同学们抚摸自己拳头背面,那里有高低不平的“地形”,是“山脊”、“山谷”、“鞍部”、“山顶”、“陡崖”等,然后在相同高度绘制等高线,再把手展开铺在桌上那就是一张“等高线图”,线条密集的为陡坡,稀疏的为缓坡,在手指之间的“山谷”,手指上的“山脊”清晰可见.若摆弄拳头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的效果,并让学生寻找原因也不是难事.等高线应用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们在欢笑声中观察、反思,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进入课堂,扩充了认知空间,增加了信息渠道,缩短了认知过程.优化了课堂结构,变教师单一讲授为教师和媒体共同对学生施加作用.在新型教学模式下,除教师用语言传播外,多媒体还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而且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而且还增强了教学吸引力.例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利用一段视频演示形成原理,并多放几遍,总结关 键 词 ,如地球内部能量集聚使有些地方抬升形成陆地,再如非洲内部板块将张裂形成非洲洋.让难以“体验”的过程呈现在眼底,效果显著.再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利用视频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再去总结岩石的特征就顺理成章了,并能更好的区别其他岩类特征.这对我们感受难以感触到的真实存在非常适用,它让我们实现有穿越时空的梦想追逐地质历史的足迹.

四、以地理的角度观察生活实际,认识现实生活

在课堂外以地理的角度观察生活实际、用地理知识解决有趣的地理现象并不是难事,也就如课堂教学外加点调料,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在观看午间新闻时,高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北京的春天沙尘天气特别多呢?笔者就抓住机会引导让学生推理风的形成原理及沙多的原因,把课上的内容放到了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在课堂解释这块知识或即使举一样的例子,它的效果肯定没有学生亲自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现象主动地追寻答案来的好.现在的学生对自然的现象了解甚少,以致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他们那里却成了新鲜事物,往往在教学上没达到应有的效益.但若多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就更容易了解.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时,对于原料对于工业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应该从事例中体会这一变化,我们可以从椅子原料的变迁,衣服材质的变化等触手可及的物质入手,体现原料的多样化.这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但体会了地理即生活,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了.学生在学习中初步获得了要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实现对问题的解决.活动也体现了“地理课程要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理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课余时间,利用地理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更容易走进地理,也是很好地渗透地理知识的途径.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学习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地理片断、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生活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气候与地理;地理与军事;各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等以及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如环保调查、航天知识专题讲座(嫦娥一号)、海洋资源开发演讲和知识竞赛、在7月11日世界人口日搞人口资料展览;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搞环保展览,展出学生收集的好的资料,不仅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


地理教学要走向生活必须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