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

点赞:25979 浏览:119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应从教学总体要求着手,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教师对某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再三强调,冲淡教学主线,似乎是面面俱到;有些教师或对某一教学重点进行随意发散、迁移与衍生,表面上看似乎特别强调了这一重点知识.上述种种实际上严重背离了教学目标,扰乱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

1.脱离学生能力,无序补充相关知识

虽然现行的必修教材为分三个模块,但三个模块之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包括知识与能力等诸多方面.例如,知识内容上,必修二模块中的遗传物质与必修一模块中细胞中的化合物——核酸就存在着关联;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必修二模块侧重在检测说——演绎法,必修二的许多内容与演绎推理的方法有关.但必修一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及膜中脂质是如何存在的,就是通过检测说——演绎法得出的.如何处理这样的关联,需要教师的深思熟虑.而不顾学生的能力,无所补充或加深知识,其结果会造成学生对现有知识理解的紊乱.

案例1:“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内容之一,其中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细胞的全能性.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说明细胞分化的含义、分化的特点、分化的意义、分化的程度与分化能力的关系,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能够对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其教学重点之一细胞的全能性是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又是教学的难点.对于细胞全能性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细胞的全能性就是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强化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惜将选修三教材中《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调过来,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全过程为案例,对细胞的全能性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耗费了大量时间.

这一做法有待商榷.(1) 在这节内容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细胞分化的理解,从细胞分化的原因和细胞的来源上就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出为什么细胞具有全能性.(2) 这一节内容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对细胞全能性案例的分析上,就冲淡了教学重点.尽管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难点,但可以从前面所学的细胞有丝分裂知识入手,从有丝分裂的特征看,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和DNA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所产生,因此,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与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所以说,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3) 如果详细分析细胞的全能性,势必要补充许多新的知识,如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愈伤组织等概念,课堂的容量大,学生在没有完全能够掌握细胞分化知识之前,再去消化这些知识,势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好的教学安排应该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夸美纽斯说:“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从这个角度看,对细胞全能性知识的扩展就不是十分合适了.

2.脱离教学目标,随意复习迁移

因为知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会注意对前述知识的复习,一方面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巩固已有的知识.但问题是,已学的内容与现学内容有关联时,是否有必要都要进行复习?如果需要复习,教师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


案例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专题5是生态工程,其中的第一节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本节的教学目标是:(1) 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从教学要求看,重点应该是对能够应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整个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此内容的教学把握有所偏差.例如,在对其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无废弃物农业图解中的成分,让学生画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主要是物质方面的联系.在学生们画出其中的联系后,教师并没有就此展开对物质循环进行分析,而是又引出其中能量流动的问题,请学生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分析在食物链中存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并画出能量流动图解.笔者以为,教者可能是想与前述(必修三)的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并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本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明白什么是无废弃生产体系,能够举例说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物质循环利用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能够体会到物质循环利用的优点.而教师在此的延伸似乎冲淡了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复习.同时,由于大量的时间用于对能量流动的复习与分析,整个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没有能够落实.再者,由于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落在了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复习上,对教材所提供的“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不能很好利用,没有能够把握好这一实例的德育之功效——强调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

对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复习是必要的,它是掌握知识、提高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教在当教之处”,从实际教学来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回顾也应该是在必要之处进行.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有必要对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回顾;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有必要对核酸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实际上,这些复习一方面是起着对后序知识学习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现学知识与前述知识的有效比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教学目标,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似乎就不是十分合适.教学应该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才能真正起到在复习中有效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