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课程教学新思

点赞:12298 浏览:555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和声课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是教传统和声(即功能性和声),还是加入色彩性和声甚至爵士和声的内容;按教材上的题目进行内容的巩固还是展开自由的创作;是侧重纸面的练习还是侧重键盘练习;是就和声讲和声还是把和声放到音乐中进行教学及研究等文章就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和声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理解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利器.

【关 键 词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和声分析

和声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在教学中,和声课或沿袭以往传统和声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内容的尝试,例如加入乐曲伴奏编配的内容,或另辟蹊径加入爵士和声.这些都是教者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思考的结果,都具有可取之处.但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指导学生更自如地感受多声部音乐和声的美妙,甚至创作出具有特点的多声部音乐来.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功能还是色彩,古典还是爵士,当代音乐中的和声已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类型.因而,在教学中,和声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随音乐现象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

一、和声课程教学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声课进入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发展中国和声学的学者们笔耕不辍,大量关于和声的译著、论著及教材不断出版,有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勋柏格著《和声的结构功能》、亨德米特著《传统和声学简明教材》、辟斯顿著《和声学》、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吴式锴著《和声艺术发展史》、沈一鸣著《和声学新编》、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谢功成等著《和声学基础教程》等.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和声理论进行阐述、对和声现象进行解剖,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现有的和声教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无论作为共同课还是专业课,和声课都成为音乐专业学生眼里的一块“硬骨头”.原因无他,和声概念多,规律强,但运用时又变化多端,使学生常觉得所学与所用联系甚微.能做出教材中的题目已属不易,然后联系具体分析或创作经常发现与书中所学范例不尽相同,如此往复虽觉得和声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亦明,但学起来总力不从心,令人望而生畏.

亨德米特在《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中曾明确指出:“和声的教学如今已经跟不上音乐的实践.和声研究之所以落在音乐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后面,是因为它只包括一小部分和弦构成的可能性;在风格上有限制;过分依赖记谱法;音响学基础也不充分.”这是他于1943年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时至今日,这句话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前和声教学现状的写照.

总的来说,现有的和声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功能性和声为主,在此基础上兼顾调式和声.一年的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掌握正副三和弦及七和弦,离调,近关系转调的用法,了解变和弦、远关系转调及调式和声的基本用法.能够分析从古典至浪漫中后期,乃至当代作品.练习的方式采取四部和声与键盘和声并举的模式进行.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与改题相结合.从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教学内容的构架和教学方法的选取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入门易、进阶难,做题易、创作难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正三和弦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地掌握连接及选择配置的内容.但到了副三及七和弦阶段,在和弦选择及自主配置上就会出现判断犹豫的情况.到了离调阶段,前一阶段出现问题的学生对于和弦的选择就更加无所适从,变和弦与调式和声内容的加入导致新的问题又接连出现:课堂教授的内容在做练习时能有意识地进行使用,但实际创作时没有使用的自觉.这些问题是学习和声中经常出现的.因为种种原因,非作曲专业的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感性认知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因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和声是什么?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什么?和声学作为一门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和声课的教学理念.

二、对和声及和声课定义与定位的思考

伊·斯波索宾在《和声学教程》一书中写道,“使几个音组合成和音,并使这样的一些和音形成连续的进行,这就是和声.”作为多声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声可以说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骨架.有了丰富的和声,音响才是立体的.和声课作为研究和声规律,提高对多声部音乐理解力的一门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声课的定位及教学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通过学习,掌握和声进行的规律,了解与把握和声技法与风格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欣赏、理解乃至创造能力.

然而,正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了和声的重要性,有一个方面恰恰成为和声教学中的盲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和声是构成多声部音乐的骨架,但动听的音乐光有骨架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和声本身而忽略了它作为乐曲组成部分这一现实.教学内容围绕和弦展开,以和声进行为主要着眼点可以培养学生对声部连接及和声序进的敏感度.但和声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欣赏、理解乃至创作,单纯地以和声进行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和声课如果不涉及音乐的其他组成部分,不解析和声与其他音乐构成要素的融合,是无法真正对多声部音乐进行欣赏、理解乃至创作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配置和声还是分析和声时都不能就和声谈和声,应结合其他因素,把和声放在音乐的整体中进行分析理解.

在横向上和声与其他音乐构成要素密不可分,在纵向上,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的和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用法,正是这些因素的不断发展多声部音乐才能产生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只有在基础概念之后的教学中重视解析和声的这一特点,才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分析理解时能关注到音乐各要素与和声的关系,创作出的音乐才会是有血有肉的.反之,即使和弦进行使用得再妙,如果没有鲜明的节奏,没有适当的织体,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动听的旋律,创造音乐只是一句空话. 三、和声课程教学构想

首先,教学内容上除了现有的以和弦、调式为主体内容,还应补充和声发展史的内容.有传承才有创新,有继承才有发展.无论是有调性还是无调性的和声,从历史脉络上看都是已有1000多年音乐历史的延续与发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笔者建议在绪论的讲授中把和声的发展做简要说明,从原始调式和声,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半音化和声,调式和声,多调性、泛调性和声,到无调性时期的和声,甚至可以介绍爵士和声等结合实际音响使学生对各个时期的和声音响特征进行了解,熟悉,使之建立良好的和声听觉基础.

其次,大量加入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难度的实际谱例分析,有些曲目可以采用段落甚至全曲分析的方式进行.和声的学习,和声分析是重中之重.一切和声进行当代入实际乐曲时才会焕发其真正的生命力.教科书上截图式的例子只能说明其基本规律,只有把和声的学习与分析实际乐曲紧密结合,才能领会到和声的妙处.

谈到和声分析,恰当的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分析乐曲时应采用传统的罗马数字标示和弦级数,申克的结构延长、亨德米特的和声紧张度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甚至在接触到序列音乐时要使用阿伦福特音级集合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对作品的和声语言进行解析,加深对和声规律的掌握.

除了对和声材料、和声连接的分析外,更应注重和弦、和声进行在乐曲中的运用,与对位、旋律、节奏、织体等其他音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融合的情况.此阶段的选曲可结合和声历史发展的内容,在讲解时可适当加入特征和声用法的发展沿革的分析.

四、作业内容注重实用性

1.无论是四部和声的作业还是键盘和声的作业都应在基础连接完成后进行对位化、织体化的练习.把和声作业不仅仅看作和弦的序进,同时也是架构多声音乐的过程.

2.加强实践性整体的和声配置.在能够完成带有终止式乐句的配置基础上应加强整首乐曲的配置能力.建立多声部立体思维的持续性、规划性、整体性.这个阶段的练习可结合键盘和声或伴奏编配进行.

3.作业内容可与其他课程进行有益的交叉.例如分析曲式中的调性布局,还原乐曲的骨架和声,寻找复调乐曲中的和声构思,同一和声进行不同编配时的效果对比,将作业以电脑音乐的形式呈现.

下面以I—V的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这一进行时,除了对两个和弦本身的构成及和弦连接的规律做重点讲解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和声进行的具体使用方法及特点.

谱例1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的选段.由谱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整个四小节只有两个和弦:I级主和弦及V级属和弦.每小节一个和弦,分为两个短句,每两小节一句,前一句为I—V,正格半成进行,后一句为V—I,为正格进行.

谱例1

书中分析此段和声时写道:“运用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进行时大、小调和声体系中运用很普遍的和声进行,效果单纯,色调明朗.在欧洲古典乐派的作品中,常在音乐的最初呈示时仅用主、属两个和弦构成和声的进行.”一般在进行分析时标明调性、级数、分句及进行类别,再加上音响的熟悉,这个知识点的教授就结束了.学生对在乐曲呈示时常用主属进行会留下记忆,但是此种进行的特点及常用方式仅用和弦级数的标示是无法分析透彻的.

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申克结构延长的分析方法,再结合和声发展历史及对位分析,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有更深切的认识.

谱例2

从谱例2可以看出,这四小节的和声进行由主和弦开始至主和弦结束,如果用申法来归纳其和声作用就是主和弦的扩展(I expansion),这四小节实际就是高度强调了主和弦及主调,使主题的呈示更加鲜明.

在教材中I—V的进行因为和弦排列位置的不同及连接方式的不同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莫扎特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采取的和声进行很有特点.从高音旋律的骨干音可以看出,有一条鲜明的旋律进行轨迹:C—D,D—E.第二小节的和声与第三小节实际是相同的,这个进行实际上是18世纪最常使用的主题呈示模式:Do—Re—Mi模式,即在和弦进行为主—属—主的情况下,高音旋律为调式I—II—III级音的连续进行.谱例3为Do—Re—Mi 的谱例.

谱例3

运用这一模式进行主题呈示,使主题在呈示时既能在和声上强调主调,又能为主题在旋律上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能.因为乐句结束在III级音上,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结合音响更能深切体会到这种期待感.

莫扎特在创作中并没有照搬Do—Re—Mi模式,而是将其拆分为Do—Re与Re—Mi两个部分,使得音响的期待感进一步加深(此用法不是莫扎特首创).此外,在织体上两个小分句采取了相同的节奏型来统一主题材料,使得主题的呈示更加鲜明(谱例4).

谱例4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对教材中的例子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加深记忆,同时通过对此模式的沿革的分析,使学生对于如何创新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布置作业时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虑.如针对表演及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可着重在分析上,在分析时需标示出和声进行的骨架,并结合织体、乐句进行文字说明.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可根据主属进行在呈示时的特点自由创作乐曲的呈示段落.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对这一知识点会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比原来的单纯做四部和声的效果更佳.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

“理论永远不应该走在创作之前.”勋伯格这句话虽然具有绝对性,却道出了理论与创作的辩证关系.作为创作规律的总结,理论不能成为塔上束之高阁的文字,它必须以更系统、更具效率的状态对新的创作进行指导才有其生存的价值.和声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授时有一个原则是要永远明确的,那就是,它是对现有创作作品中的和声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掌握它更是进行新的创作的有力基石. 音乐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作出能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音乐,和声是其构成元素的关键.因此,除了实用性以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和声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创造性思维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发现创新的眼睛或耳朵;二是培养创造新音乐的思维.

创造性并不完全体现在创作新的乐曲,写出新的和声进行,发现新的多声部音响.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具备一双发现特征和音响的耳朵.在纷繁的音乐世界中,敏锐的和声洞察力应是每一个音乐人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对新音响的创造则是更高的要求了.

因此,和声是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才会激起所有学生(包括非作曲专业学生)对和声课发自内心的兴趣及喜爱.这才是和声课应带给学习者最大的收获.

结语

作为探究多声部音乐音响组合规律,培养及发展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欣赏、理解乃至创造能力的课程,和声课无论对于表演专业还是理论乃至作曲专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是每位和声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时代在发展,音乐在新的世纪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不断出现令人深思的新理念,如何解读音乐,如何创作音乐是每一位音乐人的永恒思索,无论是对作品的解读还是创作新的作品,和声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和声的教学也应该根据音乐的发展进行新的尝试.在教学内容上,可在原有内容上加入和声发展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具体和声手法的使用历史沿革.同样的主属进行,莫扎特、肖邦、斯特拉文斯基写出的绝对不会相似.在教学手段上,应多利用现代技术,不再单一地依赖钢琴,可结合多媒体设备,甚至一些方便的电脑软件给学生以更直观、更贴切的音响感受.在教学方法上,要对和声分析加大重视的程度,只有把和声原则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研究透彻才谈得上对这些和声现象的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对于和声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为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中的新发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立足实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思维这个更高的教学目的.

和声课程教学新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声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