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的浅见

点赞:28421 浏览:1308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笔者在参与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研讨活动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同课异构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对该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优质课、观摩课还是常态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简单”的,上好探究课的关键是把探究过程“还原”.最后,讨论了笔者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 键 词 :探究过程;探究教学;观摩课;优质课;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28-3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全市八年级物理教师进行了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全员培训.培训活动中.除了课标解读专题研讨外.还安排了三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同课异构”观摩课的展示及研讨交流.这三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及老师们对这三节课所做的交流点评,也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的一些思考.整理如下,与广大物理同行交流.

1不管是参评的优质课、观摩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简单”的

本文中,常态课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上上的课,观摩课是指在教研活动中上的课,优质课是在各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参评的课.由于这三种课的作用不同,老师们对这三种课的重视程度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是逐级递增的.正因为这种逐级递增的重视程度,往往又导致了观摩课或优质课上的“啰嗦”、“麻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与执教这些课的教师的一种想法或心态有关,那就是想把观摩课或优质课上的跟别人不一样.加上重视程度又比常态课要高.就会搜集很多很多的资料、课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常常会感到好东西太多、难以取舍.执教的老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这个教学内容的所有好东西在一节课上都教给学生,以展示自己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因此,“繁琐”、拖堂常常与观摩课、参评的优质课相伴而生.

笔者认为,全部由好东西组成但未必“简单”的课不一定能成为一节好课.这里的“简单”,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简单:如果说对教材的处理,就不应该是简单.而是简约;设计思路,也不是简单而是简练;课堂上的语言,是简洁;演示实验,尽可能的简便.这样的课学生上起来才会不累,这样的课堂才能生机盎然.正像我国的一句古语所说的:大道至简.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课,优质课也好,观摩课也罢.常态课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怎么使你的课以一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又能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

对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的浅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凸透镜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像“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不就是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那我们就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能够成像,能够成为各种各样的像,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成什么样的像?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到他观察到的像,并把成这样些像的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全班同学得到的大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教学任务就可以完成了.

2上好科学探究课的关键是把探究过程“还原”

科学探究课的实质就是“还原”探究过程.一节好的科学探究课应该将课堂还原到研究某一问题时的原始状态.

教材的编写一般是按照知识序.像“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个教学内容,就得先介绍凸透镜,再介绍光心、焦点、焦距,而介绍焦点、焦距,就要涉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最后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好的教学则要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像“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个教学内容,认知顺序是什么?先发现(看到)“放大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这个东西叫“放大镜”不合适了,老师告诉学生,物理学中叫它“凸透镜”.凸透镜什么时候成什么样的像呢?这就要探究.探究过程中又发现,看到的这些像有的能用光屏承接,有的不能用光屏承接.老师就要告诉学生: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叫“实像”(有光线到达),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叫“虚像”(没有光线到达).探究过程中还发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时.物体在不同的区域.会不会有个分界点?找到了这个分界点.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点叫“焦点”,焦距也就有了.继续探究又发现,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时物体的位置也有个分界点,这个点叫什么?最后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顺序的探究才是真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顺序未必是教学的顺序.明白了教材编写的知识顺序和学生学习的认知顺序,老师们就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老是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了.

3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的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内容相关的要求是:

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笔者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解读:

在这个主题中,涉及到三个知识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哪个知识点要求最高?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认识”层次.如此高的要求也就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来达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并且“凸透镜成像规律”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达到“知道”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感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中,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最后达到“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这一要求.

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们完全可以不去处理这个问题,因为探究凸透镜成像本身时间就很紧.不处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如何讲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不讲凸透镜的焦点、焦距能不能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对于“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设计: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放大镜”开始.引导学生透过“放大镜”观察老师,说出你看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这就可以知道“放大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和正立放大的像(现象),这里可以告诉学生“放大镜”在物理学中称为“凸透镜”.


什么时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然后通过实验来找这些像,如果感觉每组各种像都找时间紧张的话,每组可以先只找一种、多个像,并分别记录下成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时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如果还能关注到成同一种像时这些像的相对大小就更好了).这里采用透明胶片叠加找规律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将各组的数据集中起来后会发现,倒立放大的像会集中在一个区域.此时物体的位置好像也有个范围:倒立缩小的像也会集中在一个区域,此时物体的位置好像在另一个范围内;而正立放大的像还无法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看到,此时物体的位置好像也有个范围.这就是讲实像、虚像的最佳时机.

介绍完实像、虚像之后.就是一个“连续”思想的渗透.物体集中在这片区域会成实像,集中在另一片区域会成虚像.分界点在哪儿?猜想后,通过实验找出这个点,大约在距透镜lOcm处.这里可以引入焦点或焦距(只是名词,不是概念),不同透镜的焦距是不同的,进而总结出成虚像的条件.

在引导学生总结成其他实像的条件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连续的思想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也应该有个分界点.猜想后,通过实验找出这个点.大约在距透镜20cm处,也就是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点.最后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节课后续教学的思路:凸透镜为什么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引导学生关注光通过凸透镜前后光的传播方向,就能发现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这才是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最佳时机,同时还会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那个点叫焦点.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教一定要建立在有助于学生的学和有利于学生的学上.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学生发展怎么写作的思想.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①在三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上,济南十九中的姜爽老师采用了分组找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并将成像时物体及像的对应位置画在印有坐标系的透明胶片上.然后把所有记录相同性质像的胶片起来叠加找规律的办法.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