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的教学赋形

点赞:5229 浏览:19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新课程改改的实施,吸收西方现代语法体系建立起来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语文知识引来更多人的诟病.长期以来,语文知识观视域狭窄,语文教学中只注重静态知识,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应用和形成语文能力的可操作的动态知识.

从知识的价值看,知识应观注人的现实生活,并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生活;因此,知识应是观注现实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二元性统一.就语文知识看,传统“八字宪法”的知识观是基于80年代应试教育兴起的产物,已不适应现在教学的发展要求,若要深究,还得回到语文课程中重新认识更广域语文知识.

一、语文课程视域下的知识

“课程”(Curriculum)的本义是指“跑道”,具有动态性,建立于它基础上的知识和教学也应具有动态性.黄厚江曾指出:“语文课程的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甚至不是属于语文课程本身的内容,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凭借.”[2]他还举了“阅读”作例子来说明学生需应用段落、思路、结构等相关的知识才能读懂文章.并说明知识应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获得语文能力.因此,教学中适当传授知识,是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因.那如何实现呢?王荣生说,语文教学实际涉及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应该教什么;二是用什么教;三是实际上教了什么.三者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也表明教学选择是知识传授的关键.现代心理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呈现出来的,而隐性知识却不能呈现,只能意会.并且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建构起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不宜追求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不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不等于不重视知识,因为“维系‘观念’的是知识;‘知识’是观念的支撑物、观念的呈现者,至少是部分地决定着所倡导‘观念’能否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转化为现实.”[3]所以,新课标理念的实现还得靠知识来实现,并且知识本来就具有系统性,新课标只不过是告诫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免陷入“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窠臼.


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语文课程视野下的广义知识.

二、语文知识的教学形态

讨论此问题,似乎一下就将语文知识具体化了、程序化了,其实不然,既然是教学形态,必然因人而异,需考虑将学生和教师的隐性知识有机结合,才会将显性知识更好的呈现于教学常态中.20世纪前期,在当时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学术背景下产生了“语文基础知识”,我们至今还在沿用.一直以来,讲述这些知识僵硬的教学方式引来无数的诟病,根本原因是知识范畴的狭窄、知识传授重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范式跟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其核心的原因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将人的智慧简单的复制和单一化.并且,这种静态、明确的语文知识定义,表明有一个主体存在,他划定的范畴,规定的类别必然趋于理性.恰恰相反,作为承载语文知识的文本多夹杂着感性的因素.有学者说:“语文知识源自心灵,心灵才是语文知识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是语文学科的属性和核心内容所决定的.”[5]他提出这观点是基于语文学科属性是人文学科,文学是其起核心内容而言.但在教材中除了文学类文本外,还有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并且支撑着这些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语言与文学、语法与修辞、文章与文学、写作与创作.那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技能、策略、手段、态度和凭借.关键要注意几点:一是教师和学生隐性知识的结合;二是知识的选择性和策略的应用;三是问题域隐含或延伸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的结合;四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有效性的统一;五是语文知识教学,哪怕是狭隘的语文知识教学都要着眼文章全篇,甚至更丰富的作者个人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因此,不同的教师,不同的隐性知识,便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也不同.即便如此,他们的教学形态还是有一个共同点,即紧贴作者、文本、学生这三个因素呈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人与文化的建构形态.如倡导绿色语文的赵谦翔在文言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练”,[7]他的三段训练模式分别指“认真识字、自我诵读、感悟理趣”.而关键又在后两者,它们在古代被称为“诵读”、“涵泳”.“涵泳”即“精思”,精思遣词谋篇.例如他的教学案例《兰亭集序》,他自评为“吃透文本,感悟死亡”.在此课例中,教学形态有几个要点:①以“诵”代“讲”;②精思(语言),感悟“乐生,悲死”的情感;③技能训练,感悟哲理;④加强思维训练,比较中学会批判和评价;⑤开放.在整个课例中语言训练、情感态度的感悟、提升与文本紧紧结合,并没有就知识而讲知识,若亲临课堂,一定会真正感受到一次春分化雨般的纯绿色文言课.

语文知识的教学赋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程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而在程红兵所教诗词《雨霖铃》的教学实录中却呈现另种形态.学生成这堂课的主体,教师存在,但不参与,但教学形态也较明显:①诵读;②词语精思(涵泳);③情感态度的呈现.课虽然没有老师的参与,评价,但教师课前的指导和平时教学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

这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教学赋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基于课程视域下,注重知识所处的具体语境(文本中、交际中、写作中).

2.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3.注重对语感的体验.

4.知识传授要注意“精要、实用、开放、高效”的原则.

语文知识的教学赋形是多样化的,它体现了知识利用的目的和价值.因教学形态呈现方式的不同,使得知识的呈现和利用途径迥异,这也让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合作方式充满智慧,有利课堂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与语文知识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