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数学教学的

点赞:29884 浏览:1422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盲生实际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

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我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心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盲校数学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先让盲生听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等我接着说:“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等”“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一词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和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心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实际生活情况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形状的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盲生的动手能力,更把统计中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二、重视估算教学,培养良好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实际生活中应用估算的机会比应用精确计算的机会要多得多.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估算教学,有机地渗透估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算正确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感.

如教学“商中间是0的除法”306÷3时,我先让学生估计出商比100大,这样在用竖式计算时不至于落掉商十位上的0;432÷4时,教材明确提出“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的要求,这里的估算对于“十位不够商1就商0”的结论的得出起到了奠基和监控的作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笔算前先估计商是几位数,练习中经常进行这样的估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落写商中间的0.逐步养成笔算和估算结合的习惯,有助于计算正确率和估算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为了使学生体会应用数学的过程,我在教学展开时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经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运算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容积最大.”该课题研究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做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

2.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条件引导探究.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学一些思维方法,从而逐步获得学习能力.

例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这个新概念后,我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一个学生问:“为什么‘入’时,向前一位进1,而不进2或3呢?”我说:“张羊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有一位同学十分明确地答出:“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比5大接近10,就可以把这个数看做10,每相邻的两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不存在进2或进3的情况.”这个问题明确后,另外一位同学紧接着问:“一个数千位是5,万位是9,要四舍五入到万位,怎么办?比如695000怎么四舍五入呢?”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老师只讲了一般情况,遇见像刚才提的这类数,你们怎么求近似数呢?”同学们得出的答案是695000约等于70万.这时我又问:“谁还能举出这种连续进位的数?”大家纷纷抢着发言,说明学生们都在思考.这种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是时常出现的,我相信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安庆市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