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

点赞:17353 浏览:801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教材分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信客”帮他人送信物时发生的故事.

1.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感受形形色色的“爱”.根据这一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生字词;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③领悟语言风格;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 负载着文化韵味和思想重量,把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内涵非常丰富.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分析信客形象、理解深刻的思想内涵、品味典雅警辟的语言风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信客》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以下教法学法:① 创设情境法;②自主探究法;③合作讨论法;④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播放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邮递员楷模王顺友的事迹和颁奖词.(王顺友的事迹与本文中信客的所为相似,比较容易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 检查预习

扫清生字词障碍,认识作者,感悟文意,为下面的活动进行必要的准备.

3.创设情境

模拟“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形式,检测如信客被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讲经历---拍画面、析人物――写颁奖词――品语言这四个逐步推进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

活动一: 讲经历

检测如你是“感动中国”节目的主持人,用简短的话语向观众介绍信客的经历.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简要叙述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

教师引导:老信客得信――失信――后悔的一生突出一个 “信” 字.(板书:信)这个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活动二: 拍画面 , 析人物

检测如你是“感动中国”栏目组的摄影师,你会选择拍摄哪些画面?学生分小组讨论,确定最佳活动影像,请学生代表发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事实说话,以情感人.

此时学生的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课文里的许多画面如:在农村,认真书信、风趣讲解见闻、仔细分发信物、破烂的家、愁苦的面容等在路途上,漫长的旅途、简陋的旅舍、粗糙的饭菜、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泥土、头顶的烈日等在城市,遭诬陷挨打的情形、冰冷的铁窗、委屈的眼神等

这个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然后询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画面?

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归纳信客的职业特点,分析信客的精神品质.如从漫长的旅途、简陋的旅舍、粗糙的饭菜、脸颊的汗水、身上的泥土,可以看出这一职业的艰苦,信客们的任劳任怨;从他们遭诬陷挨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以看出这一职业的凶险,信客们待人宽厚.(板书:苦、险)

此活动使学生立足于文本,抓住典型事例,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感悟到“小人物”身上的“大品质”.

活动三:写颁奖词

检测如你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成员,请你为信客写颁奖词,概括评价信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让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发言里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投影范文: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不是牵挂,是大爱无言.路是他的轨迹,笔是他的语言;信任是他的生命,奉献是他的义务.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以宽容面对埋怨,悲悯面对凄凉.从乡村到城市,从淳朴牵挂到灯红酒绿,不变的是那条路,不变的是那颗充满着“信”的心.他,是真正的心灵铸造师.”

这个活动既让学生领悟了语言的魅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概括了信客的形象特点.

活动四:品语言

由对颁奖词语言特点的分析,自然转入对本文语言的品鉴.提问:本文语言相比我们刚才写的颁奖词,除了朴实,还多了些什么?请学生勾画出精彩语句并品读.


先从用词上引导学生赏析,如学生所划语句中可能有风尘苦旅、满纸幽怨、满脸戚容等词语,启发学生说出其典雅的特点.

再分析比喻句,如:把”信客”当作“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把“眼神”看成是给“冒险家的分数”,把“信客来回奔忙”比作“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引导学生说出语言形象、精辟,从而总结出本文的语言风格为“朴实、典雅、精辟”.

三、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关注那些默默奉献、善良宽厚的普通百姓,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最后用对联结束课文,上联为:双肩挑满辛酸泪,下联是:孤身写就城乡情.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