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社会功效

点赞:22693 浏览:1047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它肩负着文化认同教育、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等多功能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社会功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科的社会功效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德育教育上,放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上.

中学历史教学的社会功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历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文化认同;感恩;传统美德;励志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24-02

历史学博大精深,其以古鉴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德育精髓是其他科学无法拥有的;历史学具体生动,其在汲取他时代和他民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行动的裁决和对人生的设计的德育功效是其他科学无法替代的,所以它是道德教育最理想、最有效的载体.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路线,在课堂上不断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

1.文化认同教育.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然会使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地维持下去,从而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为主要内容,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已成为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成为推进民族历史演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形式.在学习“礼治社会”一课时,告诉学生:古代中国的礼俗形成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从道德上对礼俗加以阐释,《仪礼》《礼记》《周礼》等书籍,使中国礼俗不断普及化和世俗化,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礼仪色彩浓厚的生活习俗.宋代是中国礼俗的转折时期,礼俗与封建相融合,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2.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日子,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孩子自己也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家里的小皇帝,要什么有什么,稍不如意,大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哪管父母在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个别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要钱向自己的父母举起了屠刀.这些惨痛的教训应该让我们深思: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孩子认为理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一位记者曾经问霍金先生:“您的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上充满着笑容,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着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等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回答了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社会.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回报,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感恩,就会增强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晁错被杀以后,朝廷命令袁盎出使吴国,劝吴王退兵.吴王一向很看重袁盎,想要让他担任将领,袁盎不肯.于是,吴王打算杀死他,派了一个都尉率领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

袁盎在吴国担任丞相的时候,手下的一个从史曾经与袁盎家里的婢女私通.袁盎得知了这件事情,但是没有将这件事公开,仍然和以前一样地对待那个从史.不久,有人对从史说:“丞相已经知道你与他家的婢女私通的事情.”从史害怕被治罪,就赶快逃走了.袁盎得知从史出逃,亲自驾车追赶,赶上以后,没有责罚从史,反而把婢女赏赐给了他,依旧让他做从史.等到袁盎此次被围困而命悬一线的时候,当年的那个从史正好担任困守袁盎的都尉的司马.

这个人便打算回报袁盎当年的恩情.他把自己的全部行装变卖,用这些钱写了两大桶烈酒.当时,天气寒冷,士兵们又饿又渴.他把酒分给驻守西南角的士兵们喝,很快,士兵们醉倒在地.于是,他连夜叫起了袁盎,对他说:“您可以离开了,吴王打算在明日将您处死.”袁盎半信半疑,问道:“你是干什么的?”这个人回答:“我是您做吴国丞相的时候,与您家的婢女私通的那个从史.”

袁盎十分吃惊,连忙辞谢说:“您也有父母妻子,我不能连累您.”这个人说道:“您只管离开,我也会立即逃亡、藏匿我的家人.您不必为我们一家担心!”于是,这个人用刀子割开军营的帐幕,引导袁盎逃了出去.然后,两个人分道扬镳.袁盎解下象征身份的旌毛,将其藏在怀中.他拄着节杖走了七八里路,天亮的时候,遇到了梁国的骑兵,便被带回了汉军营地.随后,他回京复命.

历史上像这样知恩图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容,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社会功效.

3.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