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教学

点赞:30570 浏览:1435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学新大纲》中明确说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重视和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看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意识?《新大纲》明文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

(2) 教师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

(3) 教师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三个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比如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从而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地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师在教学的例题分析中要注意问题的变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数学教师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