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需要怎样的拓展

点赞:5218 浏览:186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师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达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用教材教”,于是,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拓展情况.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明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狭义片面理解“拓展”,拓展已成时尚.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些语文教师单纯盲目理解“用教材教”.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节语文课如不进行“拓展教学”,大家就会认为这节课就不完美.于是,当下我们有些语文教师随波逐流,无论什么样的课型都进行拓展.第一,拓展性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进行拓展性阅读,我们就要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结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阅读材料里大多是记叙文,作者叙事、记人、写景、状物都是有形象特征的.作者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对客观事物作出静态和动态的描绘,组成了书面语言的整体直接作用于儿童.学生阅读时要借助形象思维,才能对短文中生动的描述,有敏锐而强烈的感受,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形象.如《荷叶圆圆》这课.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童话形式来展现出大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昆虫与荷叶的和谐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懂得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的道理.但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对荷叶、以及与其相关的自然知识认识还不够深.我收集了多篇阅读材料,并且分门别类,分成儿歌、谜语、短文、名家名篇、美食篇等,让学生进行阅读拓展,增加了他们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生被形象所吸引,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进入短文所描写的情境,与所在课堂上学习的课文进行对照理解,经过品味、欣赏,深化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第二,通过拓展性阅读,教师课内教给方法,提供范例,有组织有计划的读书积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熏陶和健康的审美教育,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不断实践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二、拓展形式机械单一,往往在最后呈现.

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设置拓展的教学环节,往往在一节课的最后进行,这就造成了形式机械单一.例如,有一教师在教授《风筝》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已到了最后,为了拓展文本教学的深度,授课教师就投影显示了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与之进行计较阅读.因其时间不够,就匆匆报了答案算是达到了拓展的教学目的.

三、拓展内容主题单一,情感拓展泛滥.

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拓展内容主题单一,情感拓展泛滥.课改后,每篇文章都提倡学习三维目标,其中,很多教师都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达成.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偏重情感价值观的学习.

阅读教学中关于拓展这一教学环节为什会出现以上现象呢?笔者经过调查和课堂观察,找到了形成现状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没有理解拓展教学的教学目的.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有效拓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如下思考.

一、教师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正确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成为正确文本解读的“高手”,在引导学生把握好对文本解读的尺度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填充”,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二、拓展要拓而有度,不能舍本逐末.

拓展教学要立足文本,要拓而有度,不能舍本逐末.现在有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往往会失度,舍本逐末.比如一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文章,篇幅较长,也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作充分理解,可是一名师在教授本文时,却只用了二十分中简单扫射文本,剩下的时间全部去讨论人类如何去敬畏生命,这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这里拓展的度要已文本的主题为主,跟主题有关的可以适度拓展,无关的或缺少语文味的拓展不要在课堂里呈现.

阅读教学需要怎样的拓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学习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拓展的形式可以多样,拓展位置并不限定在最后.

拓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所以拓展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文本比较阅读,也可以是文本的材料补充.拓展位置也并不限定在最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可以在教学环节的开始进行,也可以在中间进行.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活动中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走为一个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我想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总之,文本要不要拓展?何时拓展?拓展到怎样一个程度才有效?这些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素养,因此,我们教师要着力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欣赏水平,要学会以哲学的思考、发展的眼光去研读课文,要学会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学会结合现实生活去研读课文,能联系文化背景挖掘主题,体会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