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的转变

点赞:15606 浏览:693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语文是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更应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联系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有效地掏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找回流失的人文价值与人文底蕴,让语文之魂回归生命之体.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应试教育教学方法转变

语文是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从语言到语言,不注重立足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思维领域的贫乏,另一方面使学生只习惯于左脑的抽象思维,而忽略了形象思维,致使语文教学走进一片误区,其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之下,分数成为目光的焦点

尽管素质教育已逐步推广,但分数依然决定着考生们的命运,成为众目所盯,众心所望的焦点.学生自然被锁进书屋,不得不做那些五花八门的试题来提高应试能力.有感于教师们也丝毫不敢在分数上马虎对待,一再强调题型的变化,解题的技巧,在背与记的循环往复中,语文分数提高了,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该皆大欢喜,但透过这层欣喜的薄纱,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的悲哀――学生的思维被定向了,语文教学变得索然寡味,使语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艺文学.

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人才观的陈旧对教学改革的阻碍

近几年来,人们对能力的要求已日趋提高,但文凭依然是选拔人才的通行证.在伯乐这种选“才”的标准之下,学生们不得不立下为文凭而奋斗的有效目标,于是乎高分低能不少,但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居庙堂之高,而那些善于在生活中总结实践经验,具有一定能力却没文凭的人大多只能处江湖之远了.由此可见,教育应立足于社会需要,让知识与能力挂钩,形成以知识为材料,能力为柜架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伯乐挑到更多的真正的“千里马”,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它的目的,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说,人才观的转变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3.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消极作用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理论中可知,精神对物质是起着很大促进作用的.精神是生长在物质土壤中的花蕾,脱离物质来谈精神这无异于画饼充饥,但片面地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又会使精神文明的花蕾遭到践踏.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都在心中竖起了经济的丰碑,眼睛盯着的是金子,而人性中真正闪光的东西却被物质埋没了.这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把中华民族的纯朴善良、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遗忘脑后.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这些现象是不容无动于衷的!我们应该面对生活,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去消除或预防这种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产生的消极思想!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师的辛勤耕耘所收获的不应该只是分数!语文教学更应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联系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有效地掏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找回流失的人文价值与人文底蕴,让语文之魂回归生命之体.那么到底该怎样来实现这种回归呢?以下谈谈几点拙见:

(一)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探求回归之路

教育改革已成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场革命.“十五大”上所强调的“科教兴国”像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然而改革并不是说改就改,说革就革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像阿Q那样盲目革命,也不能死守“国粹”顽固不化.它只有在全社会共同认识、共同推进下才能得以成功.依靠某一个或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一场革命的,只有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船.由此可见,更新观念成为第一要者.如何更新观念呢?

①撩开分数的薄纱,实现从智力较量到能力较量的转变.分数作为衡量考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已有多年,而实际上分数与能力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划上等号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暴露了这一考查方式的缺点.要改革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就得把卷面分数看低一点,多放些目光在能力上,而高等院校的招生方式及对智力分数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分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倘若招生方式把智力与能力相结合,那么,分数自然就不是被人们所追求的唯一对象.

②实现从文凭较量到能力较量的转变.对于这一点人们似乎已经形成共识.但由于一些陈旧的用人观的束缚,使人们还是把文凭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拥有文凭者就以文凭为资本,高枕而卧,很难在工作中创造出成果,而有能力的人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化凌云壮志为灰心丧气,这就是陈旧人才观对人才的宰割.我作为一名也曾经追逐过文凭的语文教师,面对一贯制的语文教学,心中涌动着的何止是迷茫与哀叹?而今,春风徐来,能力已日现其光华,语文教学不应只在分数与文凭中延残喘,而应乘风破浪,驶向生活的海洋,让学生很自然地去体验生活中的语文与语文中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的小环境中为语文顺利回归导航

为什么传统教育中语文课显得那样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它强调的是语文中的语言、语法,教师照本宣科的多,使语文教学陷入教条主义状态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是把学习引进铁屋的一扇门,甚至一扇窗,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决不仅仅是一扇门!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小环境中做到:课堂上联系生活,寓理于教.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联系生活,使课堂与生活不至于脱节.

①课外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学生参与活动,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加深对善、恶、美、丑的认识,是传授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另一条途径.具体做法是:第一,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自然景物,既积累写作素材又培养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第二,指导性组织演讲、朗诵、猜谜、讲故事等节目;第三,让学生调查或采访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积累生活素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这些做法,使语文知识在课外得到消化,让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实践.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是一场艰巨的革命,任重而道远.我所写的仅仅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浅陋之见,我期待着同行们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我同享.让我们为了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携手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