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

点赞:22491 浏览:1047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朗读是重要的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阅读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

关 键 词 :情境;兴趣;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0-01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读”“写”“练”三字;这所谓“语文三字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三字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工作中,我认为“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中之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看出“读”的重要性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能够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极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最容易避开周围环境干扰,全身心投入在课文上,能身临其境,融入文章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范读领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老师的朗读形式如果单一的话容易使学生犯困和厌倦而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灵活的方法,比如说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在朗读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二、以读带说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以读带说,读说相得益彰.

三、多读少讲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朗读读,以朗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精准、流利”.

四、突出重点

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但是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突出关 键 词 关键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目标清晰

朗读不能一味的、盲目地读,要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语文的清晰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六、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任务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