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的必由之路

点赞:3354 浏览:77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分析、解读教材的一般方法:一是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二是课程标准的解读;三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四是教学程序的制定. 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就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关 键 词 ] 教材;解读;有效

所谓教材,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所谓解读教材,即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文本,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它是备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将书本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必经之路. 正确解读教材也是走向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必由之路,下面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内容为例.

文本内容解读

1.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2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等判定的第一课时.

2. 教材大约有16个小自然段,大约有58×33个字.

3. 教材首先从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入手,反过来说明如果满足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接着问如果只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那么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然后分别引入两个探究,再用尺规作图的方式归纳出SSS定理(这同时也说明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来由). 接着以一个三角形钢架为例子尝试SSS定理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利用SSS定理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 本节课本附上一个练习、两道复习巩固题,以及一道综合运用题.

5. 课本中还用了一个框图来阐述作图方法,用两个框图来补注全等证明的格式,以及用一个云图来解释什么是尺规作图.

通过比较三个教材版本,笔者发现,北师大版对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出现得最早,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则出现较晚,出现的时间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出现的时间居中,在八年级上册. 其中北师大与人教版对于判定的出现是一致的,都以SSS定理为首个判定,而华师大则以SAS入手,不过它们都是贯彻先减少一些条件再进行探究的原则.


重温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本节课程标准的阐述如下:

1. 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解读教材是教学有效的必由之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定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对这一小节的要求都显现出来了,其中尺规作图的要求是会作,而对SSS定理的要求则是掌握. 基于此,可重新确立更加翔实的步骤(如下).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通过实验,理解定理的存在性.

(2)理解定理的条件、结论.

(3)结合图形,用符号表述定理.

(4)掌握应用定理的程序.

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保留作图痕迹,并下结论,不要求写出作法,不要求写出作图过程及证明结论.

(2)了解求两个角相等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分析方法.

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古人云“有预则立”. 教师在研读教材、进入教室开始授课之前,应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应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具体、可测,但也要防止一种倾向,即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如有人如下描述本节课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上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非课堂教学目标,其中用了一些如“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等技术性的套话,这其实就违背了目标具体、可测的原则,这样的目标“头小帽子大”,接近于“检测、大、空”.

为此,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掌握全等三角形SSS判定定理的应用条件,能区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会按正确格式规范书写,能将SSS定理用于解题,会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稳定性的理由.

2. 复述尺规作图的概念,能按照作法的要求作图,能独立地用直尺与圆规操作出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能解释这样作的原因.

3. 通过对全等判定条件的探索过程(一条边或一个角――两条边或两个角――三个条件),从中体会要否定一个命题就是举反例的方法,养成将一个复杂数学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维习惯.

基于上述认识,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材解读,笔者发现这节课在设置的内容上有点赶,因为涉及7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可以进行取舍,如先略去活动5、活动6,这样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章建跃所说:“从一堂数学课的角度看,我认为还是在‘三个理解’,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通过对教材的整体解读,在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方面上有所突破,并结合对相应学段学生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认识,教学有效性便能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