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点赞:32826 浏览:1550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和“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师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教师对于沿袭多年的传统说法,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应该尊重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历史事实与人们已有的认识不相符时,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实.这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现.只有教师具备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认识人类社会,汲取智慧,陶冶品性,继承文明,激励上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精神教育的隐性目标.

二、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一)范式引领

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二)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文献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是初中学生,教师不必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篇幅作过多要求.在论文的选题和立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杜绝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

三、教师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目前,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其实质就是在现实社会这一独特的“情景”氛围下,基于已有的社会认知,通过人和人的思想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流,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社会个体对历史内容进行现代“意义”的自我建构.

司马迁写作《史记》,其原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其目的为“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更是明确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等可见,历史与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而不是割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历史而讲述历史,对于这一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在现实这一大的社会“情景”下解读历史,我们会获得更为广阔的理解历史的视角.

四、教师要了解学术动态,更新知识结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渗透了许多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于历史研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就使得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怎样才能克服课程标准和教学的这种局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用心体会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历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弥补课程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