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点赞:3383 浏览:102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归纳为五个方面: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 键 词 :高等学校 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3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及2012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教学为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

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长期以来,教学能力与其他,如教育能力等概念的内涵有所交叉,国内外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研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早期主要把其放在教师的人格归因及性格特征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分析其构成,而非简单地把其作为教师个体因素来考量.[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因此在定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时,其科研水平也必应纳入其中,而非单纯的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一些能力.因此,在此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二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及培养学生自学才能的能力.高校教师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承的重要使者,要不断地把握大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改变“唱独角戏”的教学态势,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效地吸收转化知识,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能力.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就在于其设计、组织及管理教学的能力;四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的优秀成果是其能进行优秀教学的重要保证;五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有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工具,更广泛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同时当今高校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关系僵化、教学主体的对象不明确、大学教师的教学与大学生对于教学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过分制度化,失去了教学的主体性,统一的内容、方法等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等同时体现了高校教师能力的大幅下降.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制度与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而这种太过宏观的定位忽略了教师本体和学生本体的重要影响力,因此,在讨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中,既没有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进行构建,也没有从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阶段性规律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在讨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开发时,着眼点并不是从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而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这样,大学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导致这种能力提升略显空泛.同时,在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未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致形成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高校教育评价环境.此外,高校学生群体的变化使得高校教师群体未能适应并掌握新的怎么写作对象的特点,教学方式落后出现了不适应症.

2.2.2 微观教育文化环境因素

高校的微观教育文化环境对于高校教师的能力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其中包括高校的教学理念、政策导向、管理措施、运营方式等.我国有多种类型的高校,每一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微观教育环境.但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并没有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微观教育环境.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封闭的管理理念、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弱化的激励机制、不够全面深入的培养策略等成为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桎梏.

2.2.3 高校教师个体特性

现代社会的教师受到了太多的外界“诱惑”,同时承担的压力亦有所增加,过于追求个人自身的发展,部分教师未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导致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有所偏颇、从业态度有所下滑;同时,部分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要求降低以及普遍出现的职业发展 “高原期”,[2]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自身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意愿.

3.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3.1 宏观层面

要塑造良好的高校宏观教育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的政策导向及配套的管理措施,以塑造良好的全民意识.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对于教学型大学而言,教学考量应占据更大的比重.总体而言,应该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分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大学的一种重要职能就是进行知识传承,因此,应该把教学作为第一准则.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教学的地位,全社会也应努力培育一种重视教学的氛围.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定位在更为具体的教师团队及个体发展上面来.

3.2 中观层面

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高校层面迫切要做的就是专门机构的成立及相关机制的完善.教育部文件要求近年来建立30个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3],教师发展中心必须有效地联动学校各个相关部门,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及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尤其是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教学研讨和提升教师教学效果需要的教学诊断及导师制带领下的教学技能培训、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的校本培训[3].建立完善“三个维度”的教师教学训练体系,在培养教师个体能力的成长的同时,积极打造优质教师教学团队.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关注教师成长,包括制度激励、团队激励以及职业发展激励等.制定一系列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从基本要求、教学水平与质量等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和鼓励,如晋升条件中纳入教学效果、教学竞赛及相关教学荣誉及教学奖励的完善.较大程度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以老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新老结对子”等方式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共同研究探讨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师待遇及福利上,要加大投入,使得广大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能力提升中来.四是建立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动态机制.设置两条线的评价机制:科研型教授及教学型教授,鼓励教师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学校坚持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教学质量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校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观摩教学、学习空间恳谈会等措施,加强教学监控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立体化、多层面、动态化的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4].重视学生评价的作用,合理引导学生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对合理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可评价和监督得过死,灵活处理教学评价与职称评定等之间的关系.可引入基于成熟度理论模型的教学能力评价模式,更全面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3.3 微观层面

自主发展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丰富知识、内化并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学技能、勤于并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