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讲故事那样教学

点赞:3075 浏览:98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故事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在小学课堂中,故事化教学艺术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叙事化的情境,而且饱含着情感,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得他们偏爱形象生动的知识,故事契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故事化教学艺术的运用要求就是借鉴讲故事的方法技巧,适时地运用停顿、巧妙地进行重复、恰当地设置悬念等等来将课堂教学进行故事化的设计,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小学 故事化 教学

一、故事化教学艺术的内涵

故事常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不为人知的秘密”,其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连贯;又因为总是阐发着某种道理,所以故事又被视作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1]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2]司马迁所叙述的“故事”是世传的资料,不是个人的创作,纵观《史记》之内容,包括了历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掌故、轶事、名人生平事迹,以及社会上被传颂的风俗民件.[3]上述“世传的资料”之说,是狭义的界定,但已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故事”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对“故事”的定义,已经较为倾向广义的解释,认为故事是一种叙述历史的或现实的、虚构的或真实的有关人物活动、事件过程的文学样式.

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常常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解释、说明、传播他们深奥的思想.讲故事是最早的教学形式,像柏拉图、孔子和耶稣这样的大智者、大教育家都大量地运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他们超凡的思想.因为故事是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人的,所以通过故事来表情达意,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时,这种方法就被称为“故事教学法”.

所谓的故事化教学就是通过对故事教学价值的发掘,而将教学故事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什么是故事化教学:首先,从工具论层面来看,故事化教学就是上文提到的将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来进行的教学,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故事来教学,故事中包含着所要学习的知识或者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抽象的内容甚至是用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孩子都爱听故事.其次,从目的论层面而言,故事化教学指的是为了故事而进行教学,也就是故事就是教学内容本身,特别是在文科领域,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就是一个故事.最后,从本体论层面来讲,故事化教学说的是像讲故事那样进行教学,也就是借鉴讲故事时的一些方法、技巧,比如说停顿、重复、悬念等,使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乐园,变成他们所向往的地方.当然在这个层面上的故事化教学应该包括在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法,或者是教授故事.

故事化教学不是故事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故事与教学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故事化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化故事于教学方法、化故事于教学内容、化故事于教学组织、化故事于学生的想象、化故事于学生的体验、化故事于学生的实践,让故事与学生的生存、生活、生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精神成长的共同体.当然此时的故事,不仅仅限于狭义的故事,更多地是指故事元素、故事精神.

进而言之,故事化教学艺术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或者把教学整体处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故事教学法,使故事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渗透出教育价值,或者对课堂教学作讲故事式的设计,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故事化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故事化教学艺术营造了一种叙事化的情境

Bruner指出,“人类的认知思维同时存在着逻辑科学思维与叙事思维两种模式,前者以真理来说服人,后者则是以其生动来说服人.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具有叙事的结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通常根据叙事结构来进行思考、知觉、想象、互动及进行道德选择.”[4]而故事是生活化的叙事思维,因此,故事原本就是人们内在的一种思维结构的需求.

一个完整的故事,其结构通常包括情节、角色、背景、主题、风格等要素.情节是引领听者接受故事所要传达意义的主要途径,适切的情节发展则会让学生深深地被故事吸引;角色是故事的灵魂,可以透过不同的人物、动物,甚至是想象虚构的事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背景包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包括角色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及气候等;主题乃是情节、角色、背景所结合而成的意义,故事所要传达的情感、想法、意义、观点等,会在故事中突显出来;风格则是讲故事者所表现的个人独特性,可透过故事的选择与处理、言语的表达、肢体的表演等展现出来.故事主题的选择、情节的编排、角色的刻画、背景的烘托、风格的展现等故事要素的综合展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叙事化的情境,是学生思维的绝佳载体.

与叙事思维相对应的是抽象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理性思维.它注重思考的逻辑性、完整性、合理性.抽象思维一般依靠明喻来发挥作用,而叙事思维则通过隐喻来发挥作用.叙事思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想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叙述者走到了另一个空间——故事的发生地,体会着故事中的角色的经历、情感,想象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学生置身于故事化的课堂中,能感受到一种轻快、愉悦和灵活,感到自己一下子与课堂契合了起来.学生在这种契合中,修正着自己的认知,吸收着新的知识,进而修正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所生存的现实.

(二)故事化教学艺术饱含着情感

1.故事本身充盈着情感.

故事和事实不同,故事本身就是描绘的角色的爱恨情仇.黎加厚教授讲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后死了,不久以后,国王也死了,这是一个事实;王后死了,国王因此悲伤不已,积久成疾,全国上下各方名医都对此束手无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国王因病也死去了,这就是一个故事.”[5]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故事是具有情感色彩的,它比单纯的事实讲述更具有感染力. 一个好的故事远比一串数字、一则新闻、一篇论述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惊讶、兴奋、恐惧、厌恶等正面情感或负面情感.故事常常绕过我们的防御机制诉诸我们的情感.因为故事的核心是人,因人而产生,也讲给人听,既要讲给人听就必须要触动人的内心,既要触动人的内心就必须在故事当中把握住人们深感兴趣的事.祝振华(1970)在《怎样讲故事说笑话》一书中把人类最感兴趣的事情,归纳为“生命”、“财产”、“权势”、“爱情”、“享受”、“情趣”、“名誉”七种.[6]人类自古以来围绕着这些主题而展开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无论情节多么曲折、角色多么离奇、背景怎么变换,古今中外的故事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这些主题的阐述来触动人们内心敏感的神经.

2.故事化教学时教师饱含着情感.

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有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因为故事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歌唱,是精神的远游,是社会的交响,是孩子内心的渴望.故事中鲜活的生命智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声吻毕肖的人物对话,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于故事的热爱,对于孩子爱听故事的愿望的满足,就会使听的人觉得别扭,自己讲着也没趣味,结果是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哈欠连天,孩子们越听越不爱听.所以,可以这样讲: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教师,往往都是情感丰富的教师.

三、小学课堂中运用故事化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儿童不喜欢抽象的知识、道理而爱听具体、形象的故事.概念、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论述,由于普遍具有其抽象性,且乏味、信息性不强,因而记忆也难以持久,对儿童的影响也较弱.与此相反,故事的类比及隐喻则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信息以故事的形式传递时,学生就会更快更准确地记住,特别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地点、真情节的故事,往往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且充满灵性的孩子们来说,听故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精神大餐.在故事教学的课堂中,他们心情激动,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智慧之光,因此他们的心智之门开启,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他们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讲故事,能够把学生引入你的故事世界里,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当故事成为学生课间经常性的谈资,那么故事中的情感、思想价值就很可能萃取为集体的价值标准,故事本身则退居到了幕后,对于孩子的教育便产生了.

另外,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也只有在无拘无束、具有开放性的冒险活动中,才能完全地舒展.有很多故事都蕴含有冒险的元素,因此故事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比如汤姆历险记、爱丽丝梦游仙境、海底两万里等等,孩子正是在这些冒险的故事中,发展了临危不惧的能力,纵横捭阖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一种对于未知世界模拟探索的满足.[7]

最后,故事化教学艺术还包括运用讲故事的一些技巧方法来处理课堂教学,包括适时地运用停顿、巧妙地进行重复、恰当地设置悬念等等来将课堂教学进行故事化的设计,这样的讲课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喜欢听课,喜欢学习.


四、小学课堂中故事化教学艺术的运用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停顿艺术

人们在讲故事时很少会一气呵成,相反总是在重要人物出场之前,或者是感情由淡转浓之时,或者是情节动人心魄之时,抑或是行将结尾之时,恰如其分地停顿那么一段时间,留给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充满期待,有时我们会自行将这种“空缺”填补.

停顿是一种超越言语力量的课堂教学方式、传情达意方式,它就像乐曲里的休止符,有着丰富的意义.讲故事时我们讲究轻重缓急、疏密有致,课堂教学往往也是如此.由于小学生内心充满着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适时的停顿反而会引起他们积极的思索.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促使大脑的兴奋、积极地思索,去填补所观看到的不规则、不完满,使之趋于完美,构建一个“完形整体”,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并且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正如我们在欣赏“断臂的维纳斯”时,她的残缺并不会阻碍我们欣赏她的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塑造了一个自己所认为的完美的手臂.教师的停顿不仅不会使学生的认知停滞,反而会刺激学生丰富的内心活动,并锻炼了想象力、思考力.教师的停顿所引起的学生无声的积极思考、心灵的丰富,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珍视的.

像讲故事那样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艺术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以上论述了教师停顿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时候停顿,也就是停顿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比如,在教学难点处停顿,在教学处停顿,还可以在教学结尾处停顿等等.停顿时机的灵活掌握,凸显着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学能力.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艺术

故事中充满了重复的内容,这些模式帮助听众记住故事,可以在以后回忆.由此故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三”为标志的结构组织形式,如写事件的三起三落、三次变化;写人物的三进三出、三次往返.[8]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三气周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有时正是因为重复,听众才更加积极地介入故事,因为他们期待着故事的主题和模式的重现.找到了重复,人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当然重复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重复,而要达到“重而不复”,也就是说内容上或形式上可以有相似,但是也要有一些灵活的变化,即使没有变化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才可以.修辞论美学认为,重复某种东西,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从而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别意义.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恰当地利用重复艺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花费一些时间来进行分析、比较、联想、判断,用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式,重复作用于同样的内容,充分刺激大脑皮层,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往往会将知识记得比较牢固,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教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言语措辞,调动学生不同感官,给予适量的反复解说,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加工方式来消化吸收知识.另外,适量重复也可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 (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悬念艺术

故事的情节结构,如果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听众是不爱听的.唯有重峦叠嶂,波浪起伏,才能引起人们探索胜景的兴致.故事的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悬念化设计,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仿佛磁石一般吸引着学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处开始”,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想要刨根问底、一探究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悬念,有意识地使知识蒙上一层神秘、朦胧的轻纱,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在讲故事时还有许多方法技巧,比如说口语化的表达,非言语的精彩运用,情节的连环结构,故事中扣子的运用等等,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丰富故事化教学艺术.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故事”似乎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或者是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都能引人入胜,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将故事化的教学艺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听到许多故事,学到许多故事,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像讲故事那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乐而忘返,欲罢不能.我们期待每一节课都能像故事那样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人生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喜欢讲故事的人——薛法根语文课堂文化的一个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1(2):52-54.

[2]吴忠匡,编著.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篹[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陈秋红.论故事教学在国文课程中的运用[J].通识教育学报,2004(6):229-243.

[4][6]吴靖国,魏韶洁.从听故事的心理反应谈故事教学之原则[J].教育科学期刊,2007(7):15-35.

[5]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3):44-46.

[7]Doriet Berkowitz. Oral storytelling: building munity through dialogue, engagement, and problem solving[J].Yong Children, 2011(3):36-40.

[8]蒋成瑀.故事创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97.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批准号:D/2008/01/007)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