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

点赞:10824 浏览:446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自扩招以来,学术界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研究颇多,研究视角也多样化.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现状的基础上,从高校教师主体性发挥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出发,提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校内管理,规范教师评价机制等举措,切实保障教师的主体性,提升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高校扩招;教学质量;高校教师;主体性

扩招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39-02

1999年国家做出“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决定,该决定因符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满足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而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后,从1999年到2001年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际招生规模增长近一倍,在高等教育资源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日渐凸显.不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怎么变化,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然而一直以来,对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的主流研究多集中于制度的建设,却忽视了作为主体的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活动过程等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以及作为活动动力的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教育过程也只能是机械的生产流水线,而不是人发展的必由之路”.[1]因此,从教师主体性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路径.

一、扩招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界尚未形成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质量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张卓认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满足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扩招后,高校教师数量虽有所增加,却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困难.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带来的工作压力,加之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教学管理中人本意识的欠缺,激励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意识不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随意更改教学进度,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直接读课件,不作深入的探讨和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本学科前沿的知识不能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来;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大班上课中教师只顾传授书本知识、忽视课下交流的现象更甚;敬业精神不够,随意停、调课,迟到或提前下课.


二、教师主体性: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主体,对自己的职业活动及其内在价值的自我意识、自觉追求和自我实现.[2]人本主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价值,把人看作一种生命的存在,而非车间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如果人的主体性被淡忘,那么人也将沦为“理性的经济人”.

1.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作为一个能动的生命主体,只有保障其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务实的质量保证实践根本不需要指挥者,或设立一个质量保证办公室,它需要的是学校每位职工站在自身的角度在智力上的和感情上的参与.”[3]外在的制度措施虽然从程序上可以推进目标的实施,但目标的达成效果难以保障.所以,减免教师消极怠工内在根源要从其自身找起,要确保 “每位教职工站在自身的角度在智力和感情上的参与”.切实保障教师在教学事务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心情舒畅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满足精神需求,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可能条件.周彬等人在2000年对“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的一项调查表明:教师中有44.79%将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作为自己最重要的需要,希冀他人尊重的占18.40%,而重视工资福利的教师只占16.40%.[4]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个群体,在其自身工资物质福利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倾向于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参与的需要,在学校的改革发展、教学工作中都要注重教师的发声,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公平公正的需要,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很难用确定的流程来保障,工作成绩的量化评价也不尽公平合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水平越高,人的行为动机水平就越高,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在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条件下,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是可能的.

三、切实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人的主体性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质量提高这项系统的工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质量的提高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教学质量改进氛围.南开大学前任校长母国光说:“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高校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实现对其思想观念和道德信仰的引导.高校要以建设一种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平等公平的校园文化为目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引导,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意识.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评优,课堂教学比赛等,针对扩招后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足的情况,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带、导”活动,使他们能在短期内提高教学技能,积累课堂教学经验.[5]当高校营造出浓厚的注重教学质量的氛围时,教师也就无形中融入这种活动,注重教学质量的意识也就自然产生.这种主体性意识的自然生成,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大有裨益.

2.以人为本,加强与质量监控体系配套的制度建设.教学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重要依据,然而,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所有制度背后的根本问题都是人的质量问题.[6]现实是,教学规章制度往往是由教学管理人员制定的,对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吸收不足,难免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失察,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制度的实施仅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制度的制定要多方听取教师的建议,对于教师的合理化的建议要积极采纳,避免不合理的规章加剧教师的厌烦情绪.同时制度的制定不能过分僵硬“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质量监控体系设计时,既要有监控标准,又要留有弹性.否则,人变成了标准和程序的‘奴隶’,将会影响甚至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