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点赞:4096 浏览:132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语文课堂以朗读为主,这是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通过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帮助,另外,饱含感情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默读的形式远不能及的.总之,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关 键 词 :朗读;语文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07-0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教材分析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形成了语文课堂失去读书声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人们在冷静思考、总结失误的教训之后,频频发出回归传统的呼声.有人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强调朗读是不是"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成为"三味书屋"里的书呆子呢?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应该明明白,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1.唯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感知文字的魅力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直接.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根本所在.

2.唯有通过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是轻易练成的,它是在千百遍普通话规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那些不规则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慢慢清除了.

3.朗读,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和教学流程来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散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气势的把握.

4.诵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经典作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修辞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再反复去吟诵品味,久而久之,对文章构思的感性直觉就不断增强,"胸中有丘壑",下笔就有了章法.据说,青少年时读书采取的是"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次读了一篇文章后,并不作罢,仍是反复诵读品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5.饱含感情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其实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很重视发挥学生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播放朗读视频,或组织学生朗读比赛.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也可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增加学生对文意的把握.郎读时要求他们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语速适当、感情真挚.


6.朗读之益远大于默读

我们常以"琅琅上口"、"佶屈聱牙"来评价文章的好坏,这显然是针对朗读时的语感来讲的.有些文章的语句默读时感觉不到的问题,当集中精力朗读时,便能发觉并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同学们无论默读几遍都回答不出文章的感情基调,直到齐读之后,答案才一目了然.文章中国民的雄健之势就张显在朗读中 .这样,"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也会在朗读中凸显.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真的很广,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作品的接受程度总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这表明,我们在朗读前或朗读时,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朗读的事件或信息,这种期待贯穿我们阅读的始终."期待视野"这个名词本来源于文艺学理论,但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中同样适用.

我们之所以要去朗读,就是对要朗读的材料产生了兴趣.我们期待从朗读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了解我们的未知,或者证实我们的已知,或者预测我们的推断.对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会有不同的朗读期待.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期待体验小说故事的和结局,期待获知新闻中的新鲜信息,期待读到笑话的发笑点,期待听到辩论中正反两方的明确观点等等.这表明,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前,就已经对相应文本的知识有了相应的认识,而对该作品的朗读有了"期待视野".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朗读是读者接触该文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此,引人瞩目的标题和别开生面的开篇,对读者朗读兴趣和期待视野的形成至关重要.卓尔不凡的作者,他们文章的题目和开篇往往别开生面.《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得不幸."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敏感神经.读者通过标题及开头的阅读,往往就能把握整个作品的大概.很多作品的标题或开篇往往让读者对标题和开篇描述的内容存在不止一种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能期望在下文的阅读中能够打破先前的这种预测性,建构起对作品内容的"期待视野".

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依据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见到,亲身经历一样.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种想象所燃烧起来的艺术魅力,又唤起听者的想象,不仅使听者听得见,而且仿佛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学生的"期待视野"就这样慢慢被证实,部分也可能会被打破或全盘否定.这是很正常的阅读现象.因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作品本身的理解有的被学生发现,有的仍是疑问,正是在这种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在反复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就容易多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无形中充当了语文教学的眼睛,它让语言在读者心灵中升华,让作品的精髓在生活中熠熠闪光."万变不离其宗",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在不断传承民族教法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