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

点赞:24778 浏览:1170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曾给广大青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在我的课堂中始终秉承着这种思想,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以简单的四步走实现着最终目标.

第一步:了解学习目的,主动接受

每天,成千上万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读书、背英语单词、计算着数学题、思考着作文思路、苦研理化公式等你问过你的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吗?如果他们不知道,那么这一天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厌烦,严重点说是虚度光阴,只是在机械的做着,学习的效率也很低.所以,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设法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要知道在其中每个学生都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充满信心的学数学.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起点呢?研读《数学新课程标准》让我们很明白,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那么遵行这一原则,你就完全可以把点定准,以学生现有认知能力为起点,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出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步:学习习惯培养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很多老师都在努力的创造这样的一个教学氛围,如采用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激励评价等很多有效手段.做到这一点都不难,回头反思我们的教学路途,细细分析为什么而出发,你一定会大有所悟,就是让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过程,重在引导,不流于形式.举几个例子:1.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遇难就退缩、不求甚解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就有种学习上的惰性,对于他们平时的题目训练或是家庭作业中就要先从易到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习内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这是“认知”.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积极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发现、有所讨论、有所创新——这是寻找问题.3. 数学知识已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必要的技能——这是知识的应用.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不是几堂数学课就能解决的,需经历渗透、反复练习、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状态.

数学课堂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三步:激活数学知识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其意告诫学习者学习不要只顾表面,要深度挖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应让学生有所悟,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数学思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难易度、学生的认知程度采取不同的特定情境.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分数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认知,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检测学生究竟掌握得如何,我特定一些情境练习,让学生闯一闯,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一:全班共有24名同学,平均分成四组,每一组占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动起来,由班长指挥分组,告诉我答案.学生立刻动起来,分成四级,每组6人,很快得出了结论,每组占四分之一;接着提问:每个人是每组的几分之几哪?学生开始有点懵,我又提示,你是这个小组的几分之几?学生立刻又给出结论六分之一;我又追加:你是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二十四分之一,很快给出了答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的理解,演绎了不同分数背后的整体展现,学生对分数的本质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

第四步:成为学习主人

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的,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更有了深度的体验与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要进一步尝试让学生变“被动的参与”为“主动的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需要教师建构一个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学生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标新立异,把学生放在主体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