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听教学

点赞:4864 浏览:190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阐述了中学英语教学中听说教学的现状,根据亲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求英词实际运用教学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关 键 词 】 英语教学 听说 交际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听、说、读,写等运用方面,而不是放在让学生考高分上.

1. 听、说的重要性

人类语言的交际不外乎听、说、读、写.听和说在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纵向看,口语技能听与说应先于书面技能读与写;横向来看,理解性、输入性的听与读应先于和多于表达性、输出性的说与写.

2.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2.1教材

现在各种各样的有声材料随处可见,但在许多学校,供学生专门作为听力训练用的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1)语速太慢,日常口语中连读、失去爆破等现象无法得到体现.2)材料是一些简化或经改写过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口语痕迹较少,缺乏口语的真实性.

2.2教师与教学方法

许多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过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影响之大,以至于他们常常会无视现代化设备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以下一些情况:1)教学方法单一;常采取“放录音―听录音―对答案”三部曲,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2)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常用的听力内容多为磁带,而与视听相结合的材料因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而被忽略.3)教师对听力课缺乏重视,认为听力课可有可无,不需要备课.

3. 听力教学应对策略

3.1提高教师对听力课的重视

教师应该把听力课独立出来,多采用视说相结合的材料.而且,在上听力课之前最好全方位了解听力材料的信息,然后把相关生僻单词、文化背景等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听力材料,提高听力的兴趣.


3.2丰富听力材料

在听力教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材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而消除原有的障碍心理,对听力产生兴趣.

3.3加强语音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学生48个音标的正确发音,掌握读音规则,增强学生辨别单词长短元音及辅音连缀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发音.

3.4开展听力技巧的培训

听力具有瞬间性的特点.在平时学生听力训练中,要训练 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抓文章的首尾句、关 键 词 组等技巧,以便答题时能够有所参考.

4.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传授,且大部分中学生运用英语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 力十分有限,即使有个别学生能表达自己思想,但在发音,升降调,断句等方面能力还很差.其主要原因是:

4.1忽视口语训练

很多学生认为口语练习不重要,最多是朗读一下课文,然后背诵.

4.2学生“讲话”的信心不足

因为缺少足量的口语练习,学生不敢张口;加上有时教师纠错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便成了“哑巴英语”.

4.3课堂内外口语活动单一

有的教师不能主动设计教材之外的其它活动,学习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练习的兴趣.

5. 口语教学应对策略

5.1课前个性化准备

利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演讲,内容不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提前准备演讲材料.对于参加演讲的同学,除全班表扬外,还可根据各人的语音、语调、演讲的神态表情及流利程度等每周评选一位“英语之星”.

高中英语听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5.2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

1)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受到地道英语的熏陶和感染.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一些精美而生动的英文影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到流利、标准的英语,刺激学生开口说的愿望.2)建立英语角.每周举行一次英语角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适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在开展活动之前最好提醒学生课前多准备些材料,把要讲的故事或者要唱的歌曲准备好,这样才能起到练习的作用,同时不伤及他们的自信心.

6. 结束语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质量的英语人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而不单纯地为考试而教学.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段素萍. 情感与外语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