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小议

点赞:12652 浏览:562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或许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较长时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检测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另外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喋喋不休,有何兴趣、有何有效性可言?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文言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毕竟年代久远,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些连我们教师也要借助工具书,何况是中学生呢?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小学时缺少文言文积累,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此种种,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费时费力而不出成效的事.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我觉得以趣激效不失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一个方法.

二、如何以趣激效呢

1.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踱着方步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初中文言文教学小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就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学》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蜀鄙二僧故事的叙述,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质疑:这与为学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事喻理的写法.还可进而引导:这个故事是如何喻理的呢?经过共同研讨,大家悟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实现.


4.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国际剑联主席豪克也对想象作过高度的评价:“幻想使具有社会本质的人超越自身,在卡尔·马克思看来,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片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联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象,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王维的《山居秋暝》这篇文章,在学内容前我就告诉学生用画画来表现这篇文章,让他们先根据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于是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去了解诗句内容,去讨论画面的层次安排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学与思得以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知识借助想象的力量,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甚至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