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析

点赞:2664 浏览:95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学理念的形成,基于对“理念”一词的正确把握.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在内涵规定、形成途径以及价值参与方面,“理念”与“概念”具有本质区别;理念是规律、价值、约束条件三者综合集成的结构化思维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说明合理、有效的教学理念的设计及建构过程,教学理念只有充分体现“理念”的内涵规定以及三维结构的要求,才能真正发挥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关 键 词 :理念;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80-02

“教学理念”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代教育文本中,然而到底什么是“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内涵、结构特征是什么?在目前相对权威的教育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公认的定义.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理念”,“教学理念”毫无疑问是“理念”的下位概念,正是因为对“理念”的理解莫衷一是,才影响了对“教学理念”及相关问题的正确把握.


一、“理念”的内涵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idos),其原典含义为“形相”、“形式”、“通型”等.首先对“理念”做出系统研究的是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模仿的模型、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第一,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反映.是对事物(或现象)自身的整体把握,它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属性.它包括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目标、过程等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第二,理念中包含着对事物完美目标的追求,具有前瞻性、指向性.第三,理念的知识边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动的,表现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建构性和设计性.

二、“理念”的三维结构

作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综合集成的理念,从结构上看,一般都具有规律、价值和约束条件的三维结构.

1.规律是理念形成的客观基础

理念的形成首先要求人们必须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设计和建构.理念既包含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目的需求,又具有灵活应用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理念主体设计、建构起来的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理念只有反映了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规律作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理念中所包含的一类不可缺少的因素.

2.价值是理念形成的预设前提

理念不仅要符合事物自身规律,还要符合主体的价值需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表征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效应.任何一个理念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价值原则.作为理念的价值因素,是建构主体和接受主体不同的价值诉求整合的结果.理念建构过程存在着多种价值标准与价值判断,它们叠加在一起,构成形成理念的价值环境.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最终某种理念的形成,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整合的不同结果,反映着理念思维过程不同的创造方式.

3.约束条件是理念形成的现实制约

任何理念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紧密相关.具体的情景条件既是理念变革的对象因素,又是理念变革的条件供给因素,更是理念变革的约束因素.情景因素综合的结构不同,也就规定了相应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空间,设定了社会价值的整合空间.一个只有超越性而无现实适应性的理念的构想与设计只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作为任何一个理念,都有其特定的时空约束条件,这同时也决定了理念必须随着具体情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理念是规律、价值、约束条件的综合集成

要建构一个关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基本理念,既包括对象的设计也包括实现过程的设计,需要把规律、价值、约束条件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按照一定的要求综合集成起来.这种综合集成的过程是价值导向下的综合集成;也是规律和约束条件下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定位过程.这种综合集成过程显示了理念形成过程的基本特点,即理念形成过程是一个价值权衡、要素选择、功能匹配的结构化思维过程.只有既注重具体,又兼顾整体,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才能建构出现实的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理念及其内涵规定

1.教学理念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将哲学领域的“理念”移植到教学研究中,就可以得到“教学理念”这一概念.教学理念,简言之,就是指人们对于教学现象(或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学观念体系.

一是教学理念是对教学现象(或活动)的认识.理念不是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是精神范畴,是对人们基于对教学活动、教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而产生的主观印象;二是教学理念表达教学的理想.这里的理想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理想是与现实相对的.教学理念不是对教学现实的直接反映或临摹,而是表达超越现实的、未来的教学.另一方面,理想总是美好的.教学理念要表达教学的美好的“应然状态”,是渗透了人们对教学价值倾向的“好的教学”的观念;三是教学理念是面向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的对象是教学实践,表达的教学理想也是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描绘蓝图.教学理念要遵循教学实践的规律,并且面向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好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践走向理想的境界,同时会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教学理念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理念的内涵规定

(1)关于功能目标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理念首先要体现其理想期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条主线”,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可以说是“原理”课所要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 (2)关于结构特征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理念的建构必须体现其结构特征,即规律、价值、约束条件三个因素.

首先,尊重教学规律.“原理”课程教学理念在遵照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下,要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探讨[1].比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规律;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规律;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规律;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的德育规律;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规律等等.

其次,实现价值预设.早在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就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尽管这并非针对“原理”课而言,但对于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建构“原理”课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强调“管用”,并将其作为“原理”课教学理念的基本价值向度.所谓“管用”,就是通过“原理”课程的有效“教”与“学”,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解释社会现象,在理论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释疑自身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

最后,面向社会实践.一方面,要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现实讲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是解决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的,而世界观、方法论首先接触到的是对当前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的看法问题.比如,目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这是“原理”课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唯物史观的理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资本主义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从理论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谈理论.理论讲授要密切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的疑问,澄清学生中的一些模糊、混乱或错误的思想观念.近些年来,西方各种思潮如普世价值、拜金主义等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混乱.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影响较大的几种思潮流派进行介绍、分析和评论,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实质,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3)关于过程特征的规定

对于教学理念的建构来说,由于它的知识边界是不断变动的,所以,要进行不断的知识搜索和综合集成.知识搜索与综合集成是一种辩证的关系[2].一方面,知识搜索是综合集成的前提条件.“原理”课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其教学理念的知识系统是非常广泛的,教师知识领域扩张得越大,可能的设计形式就越多,方案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另一方面,综合集成的目标和方式,指导着知识搜索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教师想要他所设计的教学理念具有特定的指向目标,那么就会根据目标要求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可以认为,“原理”课教学理念建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其思维路径的变化是多样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根据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所构想的实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这说明教学理念的建构必须是从多种可能的预设方案中选择一种可行方案实施和建构的过程.所以,方案选择的质量如何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