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立足文本

点赞:22765 浏览:1061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煞费苦心,于是语文课堂逐渐变得多姿多彩.可是,这种热闹的课堂背后,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是语文课吗?“文”味的严重缺失,使语文课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和意义.本文着重从教师要对文本深入钻研和解读,课堂对话教学要紧扣文本,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论述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回归文本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个性化 对话 现代化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53-01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煞费苦心,于是乎语文课堂逐渐变得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可是,这种热闹的课堂背后,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是语文课吗?纵观那些异彩纷呈的语文公开课或比赛课,倒让人觉得更像其它学科,大有“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之势.“文”味的严重缺失,使语文课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和意义.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没有深入钻研和解读,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课堂教学对文本若即若离,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浮于表面,难以碰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因此,笔者强烈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1.教师必须吃透文本,形成个性的体验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基本材料,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媒介.熟读教材,吃透文本,是教师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法上标新立异,而阅读教学边缘化;有的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放任自流;有的则视教参为马首是瞻,亦步亦趋,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留下太多的遗憾,原因往往就出在教师对教材的作用认识不深,没有深入钻研,对文本一知半解甚至是曲解造成的.

一位老师讲授《论美》一课,先引导学生从议论文结构上去整体感知,归纳出培根从“形体之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和“德行美”等四方面论述美,并提出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观点.然后设计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当学生提到:“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中的“朴素背景”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等问题时,因为老师没有深入地阅读文本,没有个性化的体验,不难想象,老师的解读是肤浅的,教学语言是乏味的.这必然难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美的世界,更无法品味出文中诗意语言的魅力.

教师作为文本阅读的首席读者,必须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才能教会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不要依赖教参,要独立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有个性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胸藏万壑,吐纳有余.教师只有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开展阅读教学中对话交流活动,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2.对话紧扣文本,切忌放任自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课堂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对话活动.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必须紧扣文本,选好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篇的整体阅读,向文本纵深处漫溯.切勿面面俱到,更不能听之任之,名为讨论,实为闲聊,与文本不沾边.如教学《老王》一文,在探究文章点晴之笔“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内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话题:(1)“我”真的是幸运的人吗?(2)作者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为什么会感到愧怍?(3)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怀对待“老王”?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深入地完成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应立足文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与文本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所提的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主线,所阐述的观点可能会与文本背道而驰.那么,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和牵引,不能走入盲目“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误区,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概予以肯定或表扬;更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向学生灌输仅仅代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有老师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在分析理解“范进中举以后,乡绅送钱送屋”这一情节时,有学生认为,对送上门来的礼物不要白不要,范进又这么穷,正好解决燃眉之困.明显,学生已曲解了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意图.而该老师却不置可否.尽管学生言之凿凿,但是这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老师应当及时给予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话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勿冷落文本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于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被过分地美化,大量精美图片的堆砌,音像视频的轰炸,文本观念的缺失,使语文课阅读教学出现边缘化.


某老师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先整体感知文章封不封阳台的写作思路,感知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拿到了“金钥匙”,接下来应该是打开通往文本的大门,去品味文中鲜活而带哲理的语言,去揣摩作品的思想和触摸作者跳动的心灵,但这位教师却是绕其道而行之,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播放大量的环保图片,发出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吁,热闹过后,试问这是语文课吗?再有一教师讲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没有让学生品读文本,而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的选段,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文中贾雨村性格特征.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去读文本,不潜心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地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特征,更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

阅读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它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凭依,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就是由这些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文字编织而成.它决不是任何高科技可以代替的.那些只为吸引学生的眼球,弱化学生感悟语言和扼杀学生想象力的做法,无疑是缘木求鱼.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课文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放飞心灵,使学生更有表达的与行为,让学生遨游于语言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会整合的学习氛围之中,品尝到学习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