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数学教学

点赞:7452 浏览:312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拣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2.趣味性教学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学科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都因其枯燥无味而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恨之入骨".缺乏兴趣,成绩不理想,于是,愈加缺乏兴趣,成绩更加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业受阻.小学数学是基础,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基石,小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要采用"趣味性"教学.

2.1注目学生"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孩子大多比较贪玩,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贪玩而不愿学习.其实,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贪玩的性情,在"玩"中传授知识.比如在讲"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20个同学按顺序报数(从1到20),然后让每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所报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者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大家一起评判每个同学是对是错.再如,讲长方形面积、周长计算时,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自己课桌的面积和周长,既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做到了学以致用.

2.2注目学生"好奇心",采用"悬念式"教学.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强烈,这就是他们喜欢问"为什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悬念,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如分数教学就可以编辑下面题目:小明过生日,爷爷写来一块大蛋糕.在吃蛋糕时,爷爷把蛋糕分成了10块.爸爸最能吃,吃了3块,爷爷、奶奶和妈妈都吃了2块,而小明是小孩只吃了1快.那么同学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爸爸吃的蛋糕又是小明的几倍呢?这就不是单纯的提出问题,而是在提问的同时把学生带到生活情境当中,设置了悬念,调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学生会更加认真听课的.

3.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小议小学数学教学

张凤华

(河南省睢县实验小学河南睢县4769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4-01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拣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小议小学数学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趣味性教学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学科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都因其枯燥无味而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恨之入骨".缺乏兴趣,成绩不理想,于是,愈加缺乏兴趣,成绩更加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业受阻.小学数学是基础,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基石,小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所以笔者认为要采用"趣味性"教学.

2.1注目学生"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孩子大多比较贪玩,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贪玩而不愿学习.其实,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贪玩的性情,在"玩"中传授知识.比如在讲"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20个同学按顺序报数(从1到20),然后让每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所报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者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大家一起评判每个同学是对是错.再如,讲长方形面积、周长计算时,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自己课桌的面积和周长,既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做到了学以致用.

2.2注目学生"好奇心",采用"悬念式"教学.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强烈,这就是他们喜欢问"为什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悬念,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如分数教学就可以编辑下面题目:小明过生日,爷爷写来一块大蛋糕.在吃蛋糕时,爷爷把蛋糕分成了10块.爸爸最能吃,吃了3块,爷爷、奶奶和妈妈都吃了2块,而小明是小孩只吃了1快.那么同学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爸爸吃的蛋糕又是小明的几倍呢?这就不是单纯的提出问题,而是在提问的同时把学生带到生活情境当中,设置了悬念,调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学生会更加认真听课的.

3.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