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之体会

点赞:22057 浏览:1037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进入高三,各学科基本上都已经进入紧张、系统而有序的复习阶段.这一阶段虽然新授的内容较少,但对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以及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这是每个高三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公仅对此问题谈谈自己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 键 词 :高三复习 科学能力 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现实社会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可能是生物科目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最少,很多高三学生不太重视生物学习,经常有学生在生物课上突击其他课程的作业,生物成绩成为很多学生的“短板”.其实高考中每科的成绩都非常重要,每增加一分就可能改变命运,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弱势科目的成绩提高得更快.因此高三复习要十分重视讲究策略.那么,如何备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能游刃有余,复习的时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立足教材,加强“双基”,加强练习、复习和测试的针对性.

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左右是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要确保60%的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在复习阶段,重做题轻课本,贪图一两次测验或模拟考质的飞跃,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从河北省生物科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到考生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题得分率不高;其二是在遇到以能力考核为立意的某些试题时,适应性差,无从人手,以致答卷中失误频频.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针对生物教学的现状;针对高考试题的难度系数、命题思路和所要求的解题方法,来加强备考练习、复习和测试.每一年新的高考试题,我们总会看到不少题目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试题可以经过变形、分解、重组和综合.变形主要是指部分变换试题情境;重组可以是因果关系的倒置,或者与试题情境交叉;分解则是大知识点下的小知识点的再分类;综合则是跨章节,甚至是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的融汇、串联.例如,染色体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在细胞分裂、受精作用、生殖方式、遗传规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变异类型、多倍体等多个知识点中串联并重组、变形出许多试题.所以,教师在备考指导工作中必须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和分解、综合,举一反三,注意命题立意的高层次性,命题材料的多元化,命题思维的独创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复习练习中获益良多,而不应让学生沉溺于无穷无尽的题海之中.

生物教学之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强化生物科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过程和原理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物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防止单纯的机械记忆.能力考查的要求会逐步提高,要求具备的能力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如实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图像图表转换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数学计算技巧能力等等.实验能力的考查应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和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评价.依靠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这一错误的做法,是不可能在生物高考中获得良好成绩的.就以前几年某省高考生物试题为例,“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许多学生熟悉的一个实验.但试题换了一个角度,从“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这一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原有实验的理解,能否通过对实验过程现象的观察,选择正确的方式表示或解释有关实验结果.在(1)小题中,当学生面对“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这一问题时,回答相当不理想.在随机抽样的1890份试卷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回答出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这一结论,但其中仅有11份试卷的回答中能考虑到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其比例不足1%.这说明实验试题不单注重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曾亲自操作和观察过有关实验的全过程,是否真正弄清了实验设计的科学原理.同时反映了目前生物教学中对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应该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并逐步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目前已成为广大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


在第(2)小题中,将淀粉水解并滴加碘液后的溶液呈现橙,很多学生不理解.因为教材中“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是以滴加碘液来验证淀粉水解的情况的.平常教学中更多强调的是滴加碘液后观察是“变色或不变色”或“是变蓝紫色或不变蓝紫色”.而对由于淀粉完全水解而使碘液原有的“橙”呈现出来,学生不能理解就毫不奇怪了.从这个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亲自做过这一实验并认真地进行过观察.这也是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识记、重结果、轻观察、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反映.

3.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考试题往往集新颖性、综合性、灵活性‘和运用性于一体,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养成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生物学科内各知识块之间的融会贯通,对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边缘接合点,都应该让学生明确并且掌握.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生物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往往来自对科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知识发生过程包括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知识原理的建立过程,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知识发生过程的再现.例如,遗传学中染色体理论的建立过程;基因概念的发展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等等.在这些重大的生物科学理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同时学习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命题规律,进而预测未来高考的变化趋势,拓宽视野,方能实现高效复习,实现高考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