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三字法

点赞:19666 浏览:913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中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传授,只注重把语法讲深讲透,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化,与《课标》的理念相违背.同时,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忽略了读背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教师的讲解或学生的模拟训练,有时虽有朗读,也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缀而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有必要加强、完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对文言文感兴趣,可用“听” “读” “背” 三字教学法进行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三字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 听

初学文言文,要先学会听文言文朗读,把握语感,注意句读.许多老师可能会忽略这一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会.其实,初中生文言文的知识积累不够,一些语法点、句式、文化背景都不了解,刚上初一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学新课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多听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也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在听的过程中初识文言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也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认真听.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再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加深印象.


例如我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听完朗读后,学生应该大致清楚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那么,木兰为何要代父从军?从军时木兰有没有被人发现?最后木兰有没有打胜仗回来?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所关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关 键 词 句:替爷征——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不用尚书郎——还故乡,这样就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其实,许多选入教材的古文故事性较强,可以通过对情节、人物活动的梳理来进行初步的感知,从感性上消除阅读的困难,增强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重视朗读.首先,因为文言文大多以记叙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很快地根据对话的语境,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节,抓住对话中关键的语句,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的相应感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课文《愚公移山》中愚公和妻子、愚公和智叟的对话,通过学生们模拟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愚公似乎愚昧:“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不讲究实际情况,一味蛮干.但是他的恒心又是难能可贵的:“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口气表明心迹,让智叟汗颜,也让人敬佩其意志.愚公的“长息”,表现的不是他的灰心,只是说明他面对困难、面对别人的质疑的冷静、平淡,因为后辈会接着他完成目标.

其次,由于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听了范读之后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因而需要学生们反复诵读,熟悉文言句式,明了课文的内容.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今天,课堂中充斥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们都抓紧一分一秒将知识传送到学生的脑子里,不停地复制、粘贴,哪怕是纯粹的“灌水”,也比做些效果不明显的活动要来得让人放心,家长们也有信心.但是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学生的大脑似乎只是知识的暂时货仓、流放地,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在不停的填放过程中被机械地撑大.不要说举一反三,即使要让学生记起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很难,因为太乱了.同时,单纯的收放,框定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死记教师所讲授的语法知识的条例、句式的清规戒律,却没有基本的语感,没有基本的阅读习惯,没有基本的分析方法.因此,在“听”完后,老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读,让学生反复地读,而且最好能够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每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引导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到对文章的理解.如《陈涉世家》一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急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其三,默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时进行.在不出声、不动唇等默读要求下圈点难懂词句,并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运用到长篇文言文的阅读中,默读不但省去大部分朗读时间,使学生能集中精力突破难点,还培养了学生“读书必动笔,动笔必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对比诵读.通过对比分析同时代的文章、同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变化轨迹,甚至是作者的困惑.这就有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总结时代特点,归纳作家的写作风格.

三、 背

于漪老师曾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背诵是很关键的环节,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的背诵,良好的背诵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有利于记忆文中的重点字词.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还可以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活跃课堂气氛.

背诵是一种过程,默写是检测这一过程的极好方式,默写是对课文理解的另一种内化.因此,在完成背诵之后,还不要忘记即时抽查学生的默写情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所以对学生来说,教师必须重视读与背,在读与背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体悟,在体悟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遵循记忆的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阅读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听” “读” “背”三点教学法,就一定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城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