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点赞:7823 浏览:325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生阅读文章首先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其次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强调每篇教材的反复朗读和背诵.阅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基础知识与写作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它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升华,也是写作的示范与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在理念上有了一些变化.《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这句话提得好,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通过与“活生生”的文本对话,潜移默化地感悟了语文的人文性.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探索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一、量化的有感情朗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教师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从何而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出真正的语感.《新课标》中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到每篇文章中,感情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每个段落中,感情又是有所差别.所以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对不同段落进行量化,提出具体化的阅读感情.

例如,在执教《左公柳》一课时,学生在感受第一部分“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时,读出了坚持己见的感情;学生在感受第二部分“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时,读出了大义凛然的感情;学生在感受第三部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时,读出了关心百姓的感情.读过整篇文章,到处都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当然,量化有感情地朗读,更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外在的语言,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我要求学生(包括自己)朗读时不是在读别人的话,而是在说自己的话.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为作品中的形象和场面激动起来,深沉的情感自然就会像喷泉一样涌出.

二、正确引导有个性化的阅读

“个性”是这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新词,相对以往的循规蹈矩而言,它更体现出现代社会对人的不同价值观的认可.《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有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忽略老师的指导而信马由缰地乱说.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阅读,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读教材,巧妙地引领和点拨.


例如,在执教《大卫》一课时,当我讲到最后一段,大卫打败了侵略者歌利亚,国王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免除了大卫家的赋税,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时,李某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问他有什么疑问,他却提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问题:大卫还是一个少年,他能结婚吗?霎时间,全班一片哄堂大笑,我也是忍俊不禁.以前我也遇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首先肯定的是他走进了文本.个性化阅读就是提倡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当学生的理解偏离了教材,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及时引导.我首先肯定了他认真听讲,思维活跃,然后给他讲到这篇文章的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它有一定的虚构性,况且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考虑古代人.这篇课文主要歌颂的是大卫的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其他材料是为这种精神怎么写作的.我讲过以后,李某脸上的疑惑消失了,全班同学也安静了下来.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阅读,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三、随文筛选必要的的语文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在每一篇课文里,字词、短语、句子,修辞手法等都经常遇见.不同的知识点,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所以,我们就要筛选必要的语文知识,适时、适机地传递给学生.

我认为“必要的的语文知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知识价值和精神价值.像《西风胡杨》中的排比手法的学习、《詹天佑》中的分号的掌握、《石灰吟》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左公柳》中借物喻人的写法等属于知识价值.

四、注重学生语言的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改变以往逐段逐句分析的教法,而是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一关 键 词 设计出一组与“纹丝不动”有关的问题:什么是“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做到“纹丝不动”的?学生凝视画面,眼前呈现出一幅邱少云在“一团烈火将他整个儿包住”“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所感受的剧痛和壮烈场面的画卷.以邱少云这位“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烈火中如泰山纹丝不动”为思维活动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层层理解.

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多读多背,当胸中有了大量积蓄,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此外,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做到自评、互评、点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