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

点赞:27731 浏览:1299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分层教学;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1.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 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法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2.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2001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3.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单或双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3.2 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板书):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3 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等于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D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等于EM.我再问:要证明DM等于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D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D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教学效果对比:

(1)就教学进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的二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快.因为在一班有些数学课有较多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要经常补课和增加练习课,而在二班则较少需要这样做.

(2)两班年终考数学成绩对比:

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