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教育改革特点

点赞:4706 浏览:174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全球化的层面,探讨教育改革特点的战略性: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不是就全国的某一地区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国性的、多层次的改革;整体性:使教育改革和发展同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结合、协调发展;硬保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教;系统性:教育绝不是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前瞻性:教育不仅要看到近期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需要;开放性,教育要面向世界,与全球化接轨.

[关 键 词 ]全球化教育改革特点

尽管世人对全球化的褒贬不一,但全球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人更感受到了这一浪潮的威力.不能否认,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全球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知识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更为凸现,全球化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以智取胜的世纪.各国都把成功希望之光聚集在造就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上,而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人才竞争的更大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系统学习、深入领会关于教育改革问题的论述,对推动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从而赶上全球化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仅从全球化的视角对教育改革的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全球化教育改革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战略性――优先发展

放眼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无一不是把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战略地位.许多国家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1997年初,克林顿在其连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大谈教育问题,他说在21世纪到来之际,美国所有8岁以上的儿童都要能独立读书写字,12岁以上的儿童都会操作电脑,18岁以上的青年都能上大学,21世纪美国要普及大学教育.英国布莱尔竞选首相的四项改革措施是:知识革命、脑力革命、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强调上任以后要做的三件大事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可见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据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教育状况》报告中提供的数字,1992年世界经合组织25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勿庸置疑,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快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依赖和需求,把教育推向了前台.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个问题在教育理论中揭示得更加透彻、明晰.反复强调抓好教育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殊不知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1](p209)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2](p275)“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p120)

始终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与知识经济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纷纷以发展教育为荣的倾向不谋而合.根据的论述,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二、全方位――综合推进

零碎的改革措施只会产生零碎的结果(如果确有效果的话).从学校一级讲,改革应该包括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和各类学校.仅将改革集中于某一方面如初中的数学,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和职业高中的职业课,这显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这种不相关联的变化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效应,如果不采取全方位推进,教育改革就不可能更综合、更紧凑、更有效.因此,在学校一级应该从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在纵向层次结构上,强调重视加强基础教育,抓好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高等教育,办好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指出:“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3](p40)

其次,从横向层面讲,要加强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十分关注普通教育,而且还十分重视各类形式的教育.他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职业中学教育质量问题.”[1](p280)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按照国际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的要求,制定新型的教育培训规划,尽快使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提出了要加强和重视业余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职工和工会教育、党校教育和干部教育、军队教育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和扫盲教育.

从改革涉及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讲,教育的改革也必须是全面的,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到教育管理、教育手段等各方面,都应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改革教育内容和教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培训师资、优化教育体制和结构等多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阐述.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高素质人才.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3](p104)“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3](p107).因此,要求“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3](p55),“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3](p69).众所周知,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兴的学科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不断涌现,这就为学校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及课程.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也应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予以合理的筛选并反映到教育内容中.教育内容的更新,关系到跨世纪新人的胸怀、眼力和思维品格,关系到中国现代文明的未来走向,自然应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予以加强.第二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求知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第三是师资培训和建设应当怎么写作于人的全面发展.提纲挈领地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p108)教师不但“要敢于教,而且还要善于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3](p55).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3](p110).环顾全球教育发展,倾力于师资建设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也是发展中国家必抓的重大举措.不难理解,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闪烁着艺术色彩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媒体,无一不需要通过教师的阐发和应用.因此,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着眼,提出了办好师范教育、“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3](p109)、“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3](p109)、“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3](p50)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第四是优化教育体制和结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需要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来保障.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2](p108).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是彻底的全方位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打小闹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改革.就教育改革的范围讲,是全国性的.在1985年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包括教育.”[2](p121)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体现了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思想.《决定》提出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宏观管理,扩大办学自主权;适应现代化发展,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等等.

全方位的改革并不意味着马上在各个方面全面展开.相反,它要求改革措施要有先有后.有些问题先走一步,以战略观点分配各项资源.行动之前应先有一个认真的系统规划.这个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改革的重点.没有改革重点,就会导致变化甚微;如果重点选错了,可能导致情况变得比改革以前还遭.

三、整体性――协调发展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与出发点,同时又逐步辐射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等诸多方面.从整体上讲,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全球化最凸现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了,教育也就发展了.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经济发展怎么写作的,并受制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推动全球化的动力讲,全球化就是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全球化从萌发到现在,尽管历史久远而漫长,在理论上也时隐时现,但真正引起世人关注,走到历史前台,在理论上成为热点问题,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也就是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第二次而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其特点是原子能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发展与运用.这一次使西方资本主义从一般工业社会进入发达工业社会,或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发生在80-90年代,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群的迅猛发展.这一次又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发达工业社会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就是这后一次成了全球化最终形成与亮相的催化剂与巨大推动力.这次所孕育与形成的先进的技术、巨大的国际市场、发达的交通、快捷的通讯,为全球化的现实性提供了巨大的可能与手段.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3](p107)要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3](p107).从全球化的层面讲就是中国的教育改革要与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进程相适应.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规划,以改革促发展,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指出:“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1](p280)教育“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3](p40).还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计划引入到国家总体规划之中,使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指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些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121);“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p108);“生产劳动、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3](p108).

四、硬保障――依法治教

国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之所以能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利用法律保障教育的发展.1947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教育基本法》,从法律上确保了教育的地位.之后,日本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学校教育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等,用法律保障了义务教育的经费.再者,美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超过英法德等国家也与它以法律形式来保障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惊呼“教育失败”,并迅速制定了《国防教育法》,力图扭转美国在尖端科学领域与苏联竞争的被动局面.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发展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

建立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也是一贯倡导的思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育法制建设成就显著,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主体,教育专门法和地方行政法规为骨干,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全面走上了以法执教的轨道.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内容上确立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制度与规范,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教育行政权限等重要问题以及教育法律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法律关系、法律责任都做出了规定.在调整范围内涵盖了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系统性――全民协作

从全球化的层面看美国的教育改革不是整齐划一的方法.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团体或部门是惟一具有智慧、创造性、资源和权威的结构.同样也没有一个教育问题只有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们各行其道,不能相互协调,那么多元化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只能产生微小的影响.步法一致地推进教育改革,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是,致力于合作却是可能和可取的.这就意味着需要把各种教育改革的努力系统的结合起来使其产生改革运动的规模效应.就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言,早在1978年就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3](p95)实践也证明,教育改革要成功,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力量:一是地方社会的力量,它包括家长、学生、校长、教师;二是国家各级政府的力量;三是国际社会的力量.只有把这三方面的力量有机地融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朝着成功的轨道运行.正如所说:“现在学生出现的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其中也与老师不善于教学生,带学生有关.”[3](p55)因此,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确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4]总之,随着中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发挥全民协作、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

六、前瞻性――面向未来

毫无疑问,最能体现教育改革的前瞻性的特点的一句话是: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无疑是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概言之,教育改革要有前瞻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要使今天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很难追上.而且,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人的素质和人的智能开发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要超前、要创新.正如所讲:“我们不但要扩大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期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看到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3](p108)

在指导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时,不是把重点放在总结过去、修补现行教育弊端的做法上,而是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并全面分析未来社会的背景.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整个时代而进行的,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教育再也不能简单定义为青年一代对成人文化的信息学习了.未来的教育中,学校同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它将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内容更加现代化;教育结构和办学形式将多样化;特别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这些都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

七、开放性――面向世界

从全球化的层面讲,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这就要求中国的教育要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判断: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就把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真正引向了全球视野.

的教育“面向世界”说,启示我们确立以交流和学习为途径、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为主旨的全球观念.当今世界,信息流、怎么写作流在全球各个角落是互为沟通的,这种人类共享与共创现代文明成果的全球历史,要求教育从狭隘闭锁、只有历史意识的传统国别教育中走出来,有选择地与国际接轨,即拓展教育国际交流的内涵,扩大其外延,将民族精华与世界优秀文化教育融合成突破时空阻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体系.这是我们力克自给自足、闭关自守这种民族劣根性和坐井观天、自视清高这种传统心理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对与世界教育的差距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潜在的危机及其后果将更趋严重.从全球化的角度讲,我们不仅要追求与世界同步水平开发最丰富的智力资源,通过引进最先进的教育设备,以高起点来缩短与发达国家教育之差;而且,要着意于在目标指向上塑造视野宏阔、思维开放、襟怀博大这样的现代人格,从而在教育生产线的终端形成足可迎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完美“成品”.

现代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事实一再证明: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以教育改革理论为指导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加快学科建设速度,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专业设备,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