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教育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

点赞:13379 浏览:57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成长.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就是其社会学习的主要素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影响孩子,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细节存在于亲子间的言语交流中

言传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其细节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注重说话的艺术.无数教育实例证明,与孩子的交流是否讲究艺术,成了家长能否教育好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境一:孩子在晚上睡觉前还大口大口地喝汽水.

镜头一:

妈妈严厉地说:“就要睡觉了,你还喝汽水,快点把瓶子放下,上床睡觉!”孩子一听妈妈的口气,急了,咕咚咕咚猛灌两口,结果被呛得直咳嗽,还把汽水洒了一身等

镜头二:

妈妈温和地说:“孩子,睡觉前把肚子喝得胀鼓鼓的,睡在床上多难受啊!而且睡觉前喝汽水会尿床的,我的宝宝是个乖孩子,从来不尿床,今天不想做妈妈的乖孩子了?来,我们一起漱口准备睡觉去.”孩子明白了睡觉前不应多喝饮料的道理,也不想让妈妈失望,乖乖上床睡觉去等

善言,春风化雨,事半功倍;不善言,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在关注言语交流这一细节中就要求家长说话要抓住时机,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音量、语气、语调、语速等讲话的技巧,将所要表述的意思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孩子能够领会父母的意思.

细节存在于无声的非言语表达中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7%,语调语速38%,表情和动作占55%.可见,无声的非言语表达和语言表达一样对人们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其具体细节表现为家长在亲子交往中的目光接触、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的使用,不同的体态语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情境二:孩子在前面跑摔倒后,扭头看着自己的妈妈.

镜头一:

妈妈惊慌,赶紧跑过来迫不及待地抱起孩子.孩子放声大哭等

镜头二:

妈妈微笑,将鼓励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用手轻轻地做了一个起来的动作.孩子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爬了起来,站在原地等妈妈过来等

目光传递着某种力量和情感,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热诚期待的目光和表情会给孩子以激励;亲切和蔼的目光和表情给孩子以关怀;责怪的眼神则使孩子感到不安和失去信心.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保持和蔼、亲切、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上进的孩子受到鼓舞,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犹豫不定的孩子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细节教育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细节存在于日常习惯中

儿童正处于发展时期,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家庭教育中,具体细节主要表现为家长能否意识到自我行为或思维习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孩子最善于模仿和感知,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或从父母的一些思维习惯中获得启发,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

情境三: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房间又被他弄得乱七八糟.

镜头一:

妈妈看见了,一边埋怨孩子不爱整洁,一边赶紧帮孩子收拾房间.孩子在客厅心安理得地边吃水果边看电视等在这个家庭中,经常看到妈妈忙得团团转的情景.

镜头二:

妈妈告诉孩子,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收拾.又过了两天,孩子实在无法忍受自己房间的乱了,请求妈妈帮忙收拾房间未果,孩子只得自己收拾房间,不过前几次收拾房间,妈妈在一旁指点等在这个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妈妈请孩子帮助干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情景.

孩子习惯的养成就在于家长的行为和习惯模式,和家庭中的这些常规要求中一步步形成.作为家长,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个行动,特别是日常稳定的一些行为和思维表现.父母这些日常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可低估儿童的模仿性,它是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如果善于利用这个年龄儿童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父母一方面要养成一些良好的日常习惯,为儿童树立榜样;另一方面要将这些习惯衍化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细节在“会说话”的家庭环境中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告诉我们,在形式运算阶段之前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活泼好动,乐于探索是他们的天性,这就决定了环境的创设与渲染,不仅有助于引起儿童认知冲突,激发其认知发展,还有利于诱发或改变儿童的行为.因此,环境“会说话”,通过环境的创设、调整、变化来引发或改变儿童的行为,就成为早期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细节在这个“会说话”的环境中不仅体现在家庭物质环境中,还表现在家庭心理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带给儿童不同的影响.


情境四:孩子3岁了,喜欢满屋子涂鸦,墙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的“杰作”.

镜头一:

妈妈向孩子提出了严重警告:“不准在家里乱画!只可以画在给你写的画纸上!”提出警告后的最初一段日子里,妈妈还是能在家里的某些角落发现孩子的“杰作”,于是发现一次,教育一次. 不久,家里不再出现孩子的“杰作”了,可妈妈却发现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大不如以前了,写的画纸很少见到孩子的“杰作”等

镜头二:

爸爸妈妈商量着把孩子屋里的一面墙涂上新漆供孩子涂鸦,并跟孩子约定这是他的专有涂鸦墙,其它墙面是一家人共有的,如果要在上面涂鸦画画,还需要经过家里其他成员的同意.于是,孩子有了自己的画画空间,4岁开始,他已经能把自己的涂鸦墙上的画串成故事说给来访的客人听了等

父母创设的家庭环境以它自身独特的方式,对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着孩子的个性与素质.判别家庭教育环境优劣的的关键是要看这种环境是否适合儿童成长特点和规律,能不能以自身作引导.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越大.环境不仅要满足成长中某个年龄段的特点,还要满足孩子个性特征,对孩子的成长有引领作用.1岁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3~5岁的教育环境是不同的.家长应为孩子打造动态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儿童的环境应随着他们的成长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孩子独立房间或空间布局、用品、玩具材料等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方面,即让空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随孩子一起“成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