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道德教育与民族道德意识教育

点赞:16082 浏览:697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民族道德意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民族道德意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 民族道德 意识教育

从字面上说的话,谁都不会把“道德教育”与“民族道德意识教育”混为一谈,然而在当前,道 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教育者名义上是在从事道德教 育,但实际做的却是一种民族道德意识教育.本文拟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就如何准确定位道德教育进行探究.

一、道德教育与民族道德意识教育的关系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准则,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民族道德意识教育则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受教育者了解和把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进行民族道德意识教育,以部分替代整体,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的.

二、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民族道德意识教育的原因分析

当前,以掌握民族道德意识为目的的认知型的道德学习仍是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做法,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被简单化为民族道德意识教育.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下面几个原因:

1.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所致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他的关于道德教育的根本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就是知识或智慧.人只做自己认为是善的事,不会故意作恶,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即错把恶当做善.明知故犯是一种检测象,其实作恶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恶.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苏格拉底对知识与道德关系进行论证的目的是为道德教育提供思想指导.他得出的结论是:美德即知识,知识可教,故道德也可以通 过教授获得.

2.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所致

列宁是“灌输”理论的创立者,他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 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根据列宁的论述,所谓“灌输” ,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运用各种宣传和鼓动手段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他们的头脑,启发他们的社会主义觉 悟.按照这种理论,学生的头脑中也不会自发地产生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学生,进而内化为他们的思想.

三、从民族道德意识教育走向道德教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实现 转型,要从实际上的民族道德意识教育走向真正的道德教育,以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道德教育理念:由告诉民族道德意识转向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这句话强调了掌握生存本领的重要性.在道德教育上也是如此,即告诉学生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等结论性的东西,对学生解决特定情境下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但随着情境的变化,事物对 人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2.道德教育内容:由将成年人的意志传递给学生转向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道德教育要求学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相对于学生而言, 这些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都是成年人制定的,是成年人要加于“我”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说 ,是成年人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从外界灌输给学生的民族道德意识,学生可能在心理上加以排斥,即使被迫接受了,也很难在内心产生认同感.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即将从 成年人的要求出发转变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需求,把道德教育 变成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

3.道德教育方式:由强调教育者的灌输转向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杜威认为,“知识不能保证行为,它不深刻地影响性格”,因而外界因素对道德的影响是没有多大功效的.他提出的另一种知识,即“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 ,由于是“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信念”,因而是一种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这种知识 无疑是能影响人的道德的形成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体 验,而少一些直接的灌输.

探析道德教育与民族道德意识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道德评价重点:由关注学生对民族道德意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说明做是关键.所以,看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怎么样,应该看他做得怎么样.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使之遵守或产生道德的行为.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但在当前的道德评价中,尤其是初中的思想品德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中,仍然注重的是考查学生对民族道德意识掌握的状况,而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却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按照这种要求,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道德成长历程.它既能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功能,又利于发挥教师、家长及社区对学生的评价作用,这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才会是全面的、真实的.从行为上去评价学生的道德面貌,可以促进学生 由知到行的转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