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

点赞:4473 浏览:1635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江怡,男,四川宜宾人,1961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师资班,199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已出版论著四部,合著四部,译著五部,主编三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说到现代大学,大家首先肯定会想到什么是现代大学以及现代大学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大学之间有什么区别.其实大学这个概念在西方中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知道早在12世纪到13世纪左右,在英国就出现了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样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牌大学,但那个时候的学校主要是以传播人文理念、传播文化精神,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真正的现代大学是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实际上是由一个叫威廉洪堡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创办的,就是柏林大学.这个学校创办于1810年.这所大学创办以后引起了人们对于大学基本概念的重新反思,为什么呢?因为这所学校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教育,它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播.这所学校第一任校长既不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一个任何社会活动家,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就是费希特.费希特担任了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和哲学系主任,接任费希特的是另外一个哲学家,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黑格尔.

可见,现代大学所建立的初衷,除了传播知识以外,它仍然强调的是人文理念教育.第一所大学的建立,使整个西方对大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是在大学教育当中,除了要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之外,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传播知识.

在中国,我们的现代大学,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建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随后,在1898年,我们有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之后在1919年建立了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这样一些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沿袭了德国柏林大学的传统,也就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这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大学的基本概念.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和我们所知道的近代的,特别是中古时代的大学有了很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大学主要以传播知识、传播实用技术等等为主要任务.可是这样一个理念,实际上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在强调知识的同时,却往往容易丧失,或者说失去了对人文传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教育重要的是要传播一种观念,

带领人们认识人类文明如何而来,走向何处

从19世纪末开始,重新关注如何在大学教育当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这个方面比较成功的是美国.美国的大学教育早在1897年就开始特别关注在大学教育当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一种观念,带领人们认识人类文明如何而来,走向何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大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大学产生了如何强化或者是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来加强他们对文化、文明传统的认识.

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一个学校,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的常青藤学校之一,在本世纪初,也就是1916年到1917年左右,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率先提出了要实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通识教育.所谓的通识教育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要把传统的文化、经典的学说,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接受一些文明的、文化的传统教育.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开了整个西方人文教育的先河.

当然,不仅仅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许多常青藤学校都在开设类似的课程,比如霍普金斯大学,早在该校成立之初,已经提出要以人文教育为主.同样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些重要的大学,比如芝加哥大学等,实际上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强化人文教育.最有代表性的,要推出关于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理念.哈佛大学在1636年就建立了,被看作是“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这样一所大学.这所学校在它传播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曾经培养了六位美国总统,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样一所最具有领先社会潮流的学校里,却保持着非常强的人文传统,因为,他们深信,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是以能够承载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能够培养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它们实际上都在以人文的传统为立校之本.

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培养有用的、有教养的人才

谈到通识教育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我要特别强调一下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因为从刚才我的表述当中,大家已经感觉到,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导的,如何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要坚持文明的传播和经典文化的传播呢?其实在这一点上,美国是一直存在争议的.哥伦比亚大学刚实行通识教育的时候,仍然有许多教师乃至于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一个学校应该培养的是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而,更多的是教会他们一些技术,而不仅仅是教会他们一些经典文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如何培养一个有教养的,而不仅仅是有技能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为重要.这恰恰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

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美国的通识教育实际上经历了这么几个主要阶段.最初,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在1916到1919年,他们最早推出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到了30年代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发起了一场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由此引发了美国大学如何来认识通识教育与知识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个讨论以芝加哥大学在1936年的大辩论为代表,史称“芝加哥大辩论”.这场辩论过程当中,在大学中最主导推行通识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当时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金斯,他发表了一个关于“通识教育在美国”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特别强调,如何改变当时美国社会当中只注重知识传播,而忽视文化传统的熏陶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他对当时美国物欲横流的情况,可以说深恶痛绝,希望大学能够承载起社会文明脊梁的作用.哈金斯的报告一提出,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家长认为,我送孩子来读书,是花了钱的,我是要送孩子来学技术的,将来可以挣大钱的,可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我为什么要孩子学习那些根本就不着边际的,或者和他的将来生活没有太大直接关系的人文传统呢?

哈金斯坚持认为,如果一个大学不能够保持自己在社会活动当中的一种独立性,这样的大学就失去了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条件.因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一直到1942年,也就是6年之后,哈金斯的报告得到了校委会的通过.也就是说,哈金斯胜利了.在这场大辩论当中,哈金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使得美国人也接受了哈金斯关于大学理念的思想.这个基本思想就是要传达给人们,现代大学应当培养的是有独立意识、自由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有基本技能,只会做事,不知道为何做事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在美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在这些常青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具有比较强的一种文化传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或者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在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坚守着一种基本社会规范和道德,我想这不得不归功于以哈金斯为代表的关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

而人文教育是塑造完善的人格

随着哈金斯理念的不断扩展,到了上世纪40年代时,美国重新开展讨论关于通识教育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1945年,哈佛大学的时任校长柯南特,提出一个基本观念,认为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地灌输西方文明的基本观念,也就是说,强调美国的文化是西方文明中的一部分.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柯南特会强调这一点呢?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提醒大家注意.就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与战争关系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没有被卷入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局部被卷入战争,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美国人要反思我为什么要卷入战争,我对这场战争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反思的过程当中就认为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人民,我与过去传统的西方文明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我为什么一定要支持,比如支持欧洲的国家,为什么要支持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支持法国这样的国家,来参与反法西斯的战争呢?这里,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其实美国的文明是整个西欧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他们强调如果不强化这一点,如果不让美国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失去他们的文化传统.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或者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人提了一个醒,使美国人深刻认识到,我们与我们的母体,也就是西欧的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识教育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适合当时社会的这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逐渐又反思,这种以西方为代表的,或者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所谓占主导地位的文明,是不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一种.因而在1978年的时候,在美国大学里,又重新掀起了一次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这次是由斯坦福大学引发的,斯坦福大学在1978年重新讨论,我们是否能够认为只有西方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成份?或者说是最优秀的成份?因而,斯坦福大学率先开始提出需要补充增加非西方文明的成份.这又是一次新的大讨论,引发了一场新的美国社会对于西方文明与其他非西方文明之间关系的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说大学的通识教育又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到1987年,哈佛大学再一次起了领导作用.他们重新设定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并且把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要接受的一门教育.谈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对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些疑虑,刚才讲的是人文教育,为什么突然转到讲通识教育,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在西方的概念里,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同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他们以通识教育的方式,来传播着人文教育的理念.因而我们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核心部分,但是,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加以区分,通识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而人文教育是塑造完善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是以通识教育的方式实施着人文教育的目的.


一个大学只有靠着大师

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在美国的通识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么几个主要特点.我把它归结为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他们特别重视经史传统的结合.所谓经史传统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历史的发展线索和经典阅读的方式两者相结合,这种方式被称作“哥伦比亚模式”.因为从1916到1919年期间,哥伦比亚大学就开始采用给所有的本科生开设两门所谓的通识课,一门叫西方文明,或者叫现代文明,一门叫人文经典.但是这两门课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并不是以概论的形式来讲述的,而是以经典阅读的方式给学生的,他们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西方文明和以阅读经典的方式认识西方文明,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其实对我们中国来说,经史传统的学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我们不太强调经史教育.但是在美国的文化传统当中,经史传统也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重新拾起的.在传统大学教育当中,他们也是要强调“经”,也就是经典文献的学习,要强调历史文化的学习.

第二个特点,强调以所有的课程都要以经典阅读为主.所谓经典阅读就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以阅读人类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那一些伟大的著作为主,所以他们有的时候也把这个课程叫做“过去的伟大著作”,叫past great words,这门课程就叫这个名字.因而可以感觉到他们一直强调以经典为本,不像我们,目前国内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以概论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的学生在理解经典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

第三个特点,他们特别强调小班教学.所谓的小班教学,就是以人数较少的方式接受经典学习.这一点是美国到目前为止仍然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他们有一些课程是使用大班教学、小班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感受经典著作给每一个学生带来的震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

第四个特点,强调要由一流的教授来担纲通识教育课程.我记得清华大学30年代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只有靠着大师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美国通识教育当中,他们特别强调这一点,强调以大师来教本科生,以一流的导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这也是我们中国在推行大学的通识教育过程当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人文教育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

一种独立意识和批判的精神

关于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怎么看?前面我谈过,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格.在塑造人格的过程当中,缺少不了对过去经典,对以往伟大经典的学习.可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意识和批判的精神.这一点也正是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强调的一方面.人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当是强调自由探索的精神,培养学术独立的意识和树立献身人类的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这是我们今天要宣扬的关于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表了两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份就是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纲要”;一份是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先行行动纲要”.在这两份“纲要”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使命,就是为了培养一个真正能够怎么写作于社会,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这样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独立的精神,具有批判的意识,以及他们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勇气.

在美国,哈佛大学1973年的文理学院院长就已经提出,现代大学教育当中要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他提了五点.我认为这五点恰恰反映了现代大学所要培养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五点是:第一,必须能够清楚地表达和有效地进行思考;第二,必须对某一个专业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第三,必须对人类的文明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具备文学跟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第四,必须对道德问题有一定的认识;第五,必须要有广阔的社会经验.这五个方面基本概括了现代美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当然,我们说这五个方面其实也指明了现代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理念.

你在一所好的学校学习

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你自己

在美国,我们这里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例来说明他们所开设的课程情况,表明人文教育在他们那里的重要性.我看到2007年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通识教育的报告书,这是一个最新的报告书.在这个报告书里,他们列了8项任务,也就是说规定了通识教育的八项任务.其实在它之前,他们曾经规定了有9项或者少一点有6项任务,不管是几项,他们都强调一点,也就是强调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既具有道德修养,同时具有文化传统,也具有可以怎么写作于社会才能的这样的全面人才.

记得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经常谈起一个话题,就是在大学教育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我们经常以美国大学的教育为例,说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如何重要.因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里面有几门课程都是与批判意识有关联的.比如他们强调要两个批判:一个就是所谓经验性的批判,专门有一门课叫经验性批判.还有一门课程叫批判.也就是说,要强调知识学习的方面,要有独立的意识,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第二要学会从上来树立我们的基本观念,并且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作出一个反思.所有这些都看出在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当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意识和他完善的人格.所以反思中国的大学教育的现状,我会明确地感觉到,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虽然在力图学习美国的通识教育方法,主要是学习1978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比如开设一些通识课程,比如实施一些人文教育的讲座,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目前缺少一个对通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树立.我们在制度上,现在缺乏基本的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学校期间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学习、接受西方和现代文明.

曾经有的学者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已经断绝了许久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是诵读几本经典,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对某几本经典作出一点个人感悟式的思想,我们更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文本学习经典.这不是通过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切实纳入到大学的教学体制当中.

最后,我想借用英国伦敦伊顿公学校长的一段话作为我这次讲座的结束语.他这样说,你在一所好的学校学习,不仅仅为了知识,而且为了掌握学习的艺术和习惯,为了养成专心致志的治学态度,为了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了能够在一瞬间采取一个新的思维,为了能经受压力和他人的反驳和指责,为了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为了养成精确观察事物细节的习惯,为了形成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工作的习惯,为了提高品位,为了提高鉴赏力,为了精神的勇气和态度的持重,最重要的是你在一所好的学校,能够发现你自己.

(任 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