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史方法

点赞:4455 浏览:170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教育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那就是这项研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研究,我们丝毫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成果,而必须将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的那些与教育装备相关的内容一点一滴地搜索、收集出来,从而完成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寻求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一种优越的技术手段,以求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有效.本文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探索工作.

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论

最早提出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在其著作的《逻辑学》《小逻辑》和《哲学史讲演录》中,从理论上明确地阐述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思想,认为哲学学说的历史发展次序要与逻辑发展的次序相一致、相符合.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对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造,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论,马佩先生在他的《辩证逻辑》一书中指出:“所谓逻辑的历史的统一法乃是这样的构建科学理论范畴体系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构建的范畴体系能够也必须以‘凝缩’的形式再现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顺序、方向、趋势.”[1]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理论的作用和方法,可以这样说:为了找到一个事物的历史发源起点,不妨先从逻辑上对该事物的起源进行推导,继而找到它可能出现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以更加精确地定位而减小工作量.

针对教育装备发展史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首先使用逻辑推导的办法找到相关资料的藏匿地点,然后再去发掘这些资料、资源是完全可行的.在严格的逻辑推论过程中,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重现了.

二、技术手段:海量图书文献全文检索引擎―“读秀”

有了指导思想可以让教育装备史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快速定位,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去搜索教育装备的相关信息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将使得研究工作更加有效、效率更高,“读秀”便是这样一个非常出色的图书文献全文检索工具.读秀学术搜索采用双层PDF检索技术,是由海量全文数据及元数据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为读者提供330万余种中文图书、约10亿页全文资料、6700多万种期刊的全文检索.读秀学术搜索的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学术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学术资料.

登录读秀网站(http://.duxiu.),在知识、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栏目中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在文本框中输入需要查找的关 键 词 ;点击“中文搜索”或“外文搜索”按钮,相关信息目录将会呈现在屏幕上.

三、逻辑论证:教育装备源起历史的研究


教育装备发展史的研究需要追溯教育装备的起源,而教育装备的起源涉及教育的起源与装备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一般有4种学说[2]:(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以法国的利托尔诺(Charles Letourneau,1831~1902)为代表,认为成年动物在教幼崽捕猎时就已经开始了教育活动,教育是动物的本能.(2)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该学说以美国的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为代表,认为人类祖先在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状态下,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该学说是前苏联教育理论界的观点,认为劳动使猿变成了人,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经验.(4)教育的人类社会需求起源说.这是我国教育理论家胡德海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句话讲得具体点,就是:教育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和社会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3]该学说是目前被人们广泛认可的.

笔者在《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 [4]一文中论证了“教育装备是与教育和装备同源的”这一观点,并指出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了教育,同时也就有了教育装备.而关于装备的起源,该文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根据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论和方法,当采用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时,必将引出不同的教育装备历史的探究起点.如果采用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追溯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将要从动植物本能行为开始,这与我们教育装备的概念界定(教育装备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相抵.而如果采用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因为该学说是探讨“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状态”,于是就没有了这些教育活动赖以生存的教育资源,也就没有了教育装备的概念.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可以理解为劳动本身即教育,则一切劳动工具都将成为教育装备,或者说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生活资源就都成为教育资源,这显然也是与教育装备概念不相容的.同时,从教育的本质上讲,它其实是脱离了当时生产劳动的一种社会活动(如宗教活动、艺术活动、早期教育活动等),往往是由失去体力劳动能力而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人承担教育者工作.在这些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从教育的人类社会需求起源说出发,则有可能成为研究教育装备源起历史的唯一有效途径.

由于“教育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和社会个体社会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所以就应该在社会群体传递、发展文化的活动中和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中去寻求源起的教育装备.人类最早期社会文化传递与发展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艺术和宗教.而个体社会化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对社会的融入,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所以个体社会化活动其实是泛教育(包括在校教育和非在校教育)的代名词.于是,人类的教育就应该起源于艺术、宗教以及有意识的早期教育活动.进而得出结论,对教育装备发生历史的追溯,也就应该从这些活动开始.

四、考古发现:教育装备史的实物证明

走进任何一个历史博物馆,丰富的展物令人眼花缭乱,那些文物记录着历史,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战争、文化、建筑、艺术等,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情况.但是在仔细观察后总感觉有一些遗憾,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件能够如实反映当时教育水平的教育装备文物.或者是人们把它们的作用忽略了,抑或中国古代的教育真的就没有教育装备的概念.通过认真研读中国历史,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中国古代教育装备应用的痕迹,并在历史文物上表现出来.

中国的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年)遗址的西安半坡村有一间160余平方米的大房子,里面有早期的图形文字.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氏族活动的场所,而这些活动起着教育的作用,该场所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5].而对于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墟的甲骨文,《简明中国教育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郭沫若同志发现一片甲骨上有一行较工整的文字,另有四行极不工整、几不成字的同样的文字,其中又间有二三字极为工整,可能是当时的‘习刻文字’,反映了当时传授与学习文字的真实情况.”[6]显然,当时的这块甲骨应该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讲坛”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先生做的一个名为“殷墟:世界文明的宝库”的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讲者.王先生在讲座中提及了一块甲骨,其特点是骨块上文字有“13个界格”,共有“15段文字,但是不成词例”;这样的甲骨容易被人认为是伪造的,但它确实是从骨灰中发掘出来的.受郭沫若先生的启发,笔者认为这个骨块同样是当时用来“习刻文字”的“教育装备”.

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是忠实的,它顽固地守护着事物的原貌;教育装备发展的历史又是含蓄的,它需要人们具有思辨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去发现事物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