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观照下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点赞:28663 浏览:1319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性是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不完善性.人有五种本性,相应的就需要有五类教育,即以升华物性为目的的生存教育、以升华感性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以升华理性为目的的智慧教育、以升华德性为目的的美德教育、以升华灵性为目的的信仰教育.从人性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德性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

关 键 词 :人性; 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89-04

人性既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与起点,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入的活动,是完善人性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基于人性而产生、发展,又以完善、升华人性为使命的伟大事业.教育具有的人性诉求,内在地要求教育目的必须基于人性、归于人性;教育内容要丰富人性、升华人性;教育过程要倡导人性、弘扬人性.[2]促进人的人性丰富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意义之所在.准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完整特征,既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又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3]

一、

人性(Human nature),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性质,指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人性是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的属性.人类是一直在进化的物种,人性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

人的物性是人作为生物具有的自我维护的本性.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他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这是由人的常识经验所了解到的人的物性.[4]

人的感性就是人作为人具有的自我感知的倾向与能力.人的感性既是将自我确认为人,也是将他人确认为人的前提.没有人的感性,人就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人的理性是人具有的自我判断的倾向与能力.理性能力使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发明又推动了人类一切知识的进步.理性是人彻底战胜其他动物而成为地球主人的法宝.

人的德性就是人具有的自我塑造的倾向与能力.作为个体的人的最大优点就是具有可塑性.外部塑造的力量必须转化为自我塑造的力量才能形成德性.如果一个人在外部力量的塑造下表现出具有德性的行为,这称为德行.德行只有出自本心,才配称为德性.有德性就是有养成与践行美德的倾向与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德性,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评价为有德性.人的德性潜能是指蕴藏在人性或遗传素质之中“善”的尚待开发的德性心理能力.[5]

人的灵性是人具有的自我超越的倾向与能力.人类有超越自我、成神成仙、永垂不朽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宗教得以产生与发展的人性基础.人的灵性使人具有一种宇宙性、总体性,即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倾向与能力.人的灵性在人类的哲学、美学、宗教、艺术等活动中都有很多的体现.

作为潜能的人性又称为人的本性,是一种倾向,都是合理的.而作为实态的人性又称为人的习性,其道德评价有好有坏、发展程度有高有低.倾向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趋向性.趋向性就是事物在相同条件下总是向某一个目标状态靠近.人的倾向就是人的需要的表现,人的能力是主体满足某种需要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人性的五种要素共同构成人性的结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性的全面发展,就是形成和谐均衡的人性结构.人性是人们行为的总动力,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就是不同的人的人性的显现.解释社会现象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论为基础,而科学的人性论又必须以人类全部文化知识为基础.

人性潜能的现实化就是人性实态,人性实态就是现实的人本身,人性实态中能够带来社会价值增值的要素就是人性资本(Humanity Capital),人性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人格资本等内在于个体素质中的积极因素.个人的成长就是个人人性资本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切有利于人性资本提高的对象都被称为具有育人功能.广义的教育就是一切具有育人功能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以教学为主要手段实现育人目的的活动.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不完善性.人有五种本性,相应的就需要有五类教育,即以升华物性为目的的生存教育、以升华感性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以升华理性为目的的智慧教育、以升华德性为目的的美德教育、以升华灵性为目的的信仰教育.从人性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德性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品质.教的原则是率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循性施教.育的目标是化性,即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主体学习.学习是主体通过重复体验而产生的可以重复表现的内在改变.广义的教育包括四个要素,即具有育人功能的资源、育人作用、接受育人活动的主体、接受育人作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也包括四个要素,即指导者、学习者、指导活动、学习活动.

教育之“成人”、促进人性的生成,本身作为人性生成的力量,其实践和展开应是合人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并不必然就是人性生成的积极方面,它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违背人性,成为人性生成的“异化”力量.[6]人类个体的有意识行为遵循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法则.对行为的预期价值就是行为者行为前对即将进行的行为依据自身的价值观而对其可能产生的价值增值预期.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法则是人类有意识行为的吸引子,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不同方式实现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狭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人性资本增量最大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教育不仅要使人具有各种现实规定的实然性,还要培育人的“应然性”,由此推动着人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并变化着世界.[7] 狭义教育的本质与狭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人性资本增量.学生人性资本增量就是教育的价值.人性资本增量的大小由教育产出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度这两个量决定.(教育产出是指教育系统为社会提供的人才、知识、技术等尚未用价值计量的价值对象,教育方式就是完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计划等等的总称)狭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教育产出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教育方式要与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教育最优化就是在教育产出社会化与教育方式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同时代的教育最优化目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时强调社会化多一些,有时重视个性化多一些.

二、

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怎么写作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写作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8]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研究、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对思想素质教育的称谓.思想素质教育是掌握实施教育权力的主体(简称权力主体)以教育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权力主体要求的思想素质的社会活动.思想是主体后天形成的动力定型,在社会性活动中表现为面对特定情境就有对应的反应模式.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活动的动力都来源于思想.思想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源程序.素质是指主体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与能力.思想素质是主体在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与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根据与理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统一.

第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相区别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为主旨;二是教育内容以思想信念为主题;三是教育方法以思想说服为主导.

第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政治性的含义非常丰富,包括阶级性、利益集团性、意识形态性、强制性、全局性、长期性等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政治主体(政党、组织、阶级、国家等等)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二是特定政治权力的存在强制着权力相对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三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要求的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目标.

第三,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教育是特定主体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文化影响以实现自我期待的内在改变的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改变.教学是特定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人施加文化影响并期待他人发生预期改变的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实施者是主体,教学对象是客体.但教育活动的主体不是外在于追求自我改变者的教师,而是追求自我改变者本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充当着文化影响源的角色,教师与教材、图书馆一样是追求自我改变者可以利用的文化影响源.总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学生完成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启动自我教育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运用强制手段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研究、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宣传、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管理等一样,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形式.所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激励和动员特定的受众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决策者所认定的政治目标的认同者、拥护者、践行者.

人性观照下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思想流转的过程.“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以下五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思想I: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决策者确定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 “思想”;

思想II: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理解的“思想I”;

思想III: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向受教育者解释的“思想II”;

思想IV:受教育者理解的“思想III”;

思想V: “思想IV”与受教育者通过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产生的思想相互作用后内化为动力定型的思想.

三、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9]规律本质上就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首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变量.所谓基本变量,就是能够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状态的参数.

思想政治教育有五个基本变量.

思想T是最主要的基本变量,可以用两个参数来表现思想,一是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R,二是思想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S.思想的价值TV就可以用这两个参量的积来表示(TV等于R·S),思想的差别除了内容的差别外,就是价值上的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Q1;

受教育者受教育前的思想素质q;

受教育者受教育后的思想素质Q;

以上述五个基本变量为基础,派生出如下变量.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效度PV,用思想V与思想I的相似度来表示.所谓专业效度,就是单纯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导思想的效率,而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QV,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前后的思想素质变化量ΔQe表示,QV等于ΔQe等于Q-q.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拥有的素质优势QA,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前的思想素质q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Q1之差ΔQa表示,QA等于ΔQa等于Q1-q.

教育者的素质优势是受教育者愿意接受其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影响力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量确定后,寻找变量之间可以确定的相关性,把相关性用语言表述出来,这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变量的不同相关性的论述,就是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可以把素质效度规律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可以表述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素质优势成正比、与思想I的价值成正比.

QV等于QA·TV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的思想I是相对稳定的,是不由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素质优势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四个层面.

思维素质是指人的思维机体的资质特点,思维素质也称思维品质.人的思维素质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开发和社会实践.人类思维素质具有下列特性:思维的针对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道德素质是社会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内在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等特征.人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西方语言中“人格”(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一词,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这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10]

人格素质是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也参与塑造人格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博士通过几千人的问卷调查,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个人;仁慈和宽容;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性;公正;幽默感;对个人的关注;坦率;有方法.[11]

高等教育必须关注人性,只有关注人性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价值,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并促进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性是人类挖掘自身、进行自我认识的基石.所有涉及人的领域都不能跨越它,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活动不可能离开人,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人性、了解人性.[12]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层面,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升华人性,提升人性资本.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任务是将学生的德性潜能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教师只有具备真正的思想才能打通学生的思想,只有具备优良的素质才能塑造学生素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