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教育理想的冲动

点赞:4073 浏览:143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生长在中国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常常萦怀的是与年少的我相遇的家乡山水人事以及从这种交往中所获得的乡村少年的生命的感动与温润,正是这种感动与温润,成为我年少生命世界的亮光,滋润我的童年与梦想.我是带着乡村少年的一份腼腆与梦想,怯生生地进入这个日渐繁荣而复杂的世界.常常自我惊叹于自己的理想情怀,那是一个固执的乡村少年对人生与世界的真诚期待与美好想象.

曾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在湘江边散步,看到旭日一点点从东方升起,连同对岸的高楼,映照在江水之中,把山水洲城联接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随手拍成一张照片,就很动人.遇到天气不好,看不见太阳,同样的场景却变得索然无味,眼前的事物只是散乱地凑合在个人的视线里.我突然明白,正是早晨的阳光赋予山水洲城的组合以灵魂,让阳光掩映中的万物呈现出勃勃生机,让古老的大地显现出生的力量.如果说我们视线中的诸种事物是构成一幅图画的构件,也即质料,那么,旭日就是使得这幅画显现出意义的形式所在.

其实,人的成长也一样,肉身以及基于肉身的行动,乃是人生的质料.但人之为人不止于此,人不止是行走的肉身,人追求生命的意义.人不仅追求活着,而且追求更好地活着.求得更好的生活,更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正是对更好、更有意义生活的欲求,让行走的肉身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从而引导个体精神生命的生长生成.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一位乡村少年的内心期待与理想主义坚守,其根源正是在年少的生活中扎下根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欲求与期待,这种期待浸润了一个质朴少年倔强的心灵,永不消逝.

从这里出发,从年少时朦胧孕育的生命渴望出发,我开始找到了进入教育堂奥的隐秘的通道,那就是如何让教育成为一个人年少阶段美好事物的经历,这种经历乃是以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的根基.人作为行走的肉身的成长过程,乃是动物性的,是基于本能的生长,人作为欲求更高、更美好生活的生命存在,则是人化的过程,是人性因为美好事物的浸润而得以濡化的过程,是基于教育的引领.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激发个体美善事物的欲求来促成个体生命的自我生长与生成.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不管人的生命多么复杂,其灵魂就在于对更高、更好生活的欲求.人的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教育如何复杂,其灵魂就在激活个体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以此来激励个体生命不断的自我生长与生成.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着人不断地去欲求着美好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

我常常思考,教育总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属性乃是其属人性.换言之,好的教育总是属于人的,归属于人的,这个人当然是教育情境中的人.这意味着好的教育的好一定是教育情境中的人就能体验到的好.好的学校教育并不是一个理论论证的问题,或者说,首先不是一个需要理论来论证的问题,而一定是置身其中的学生与教师直接地感受到好的教育,进而通过这种教育实践,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成全的教育.教育质量的根本乃是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是他们如何凭借当下充实丰富而美好的教育生活,走向健全的人生.好的学校教育,其中心就是如何给人以美好事物的经历.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能够充分地获得美好事物的体验,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其行走一生的精神基础.他们今后走向何方,经历何种非预期的事物,但年少阶段照亮个体心灵的美好事物将永远不会消失,人性的亮光永驻心中,由此而让他们的内心始终保留着人性之高贵的可能性.

永怀教育理想的冲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走进一所学校,走进一节课堂,我常常诉诸本原的感受,也就是一个人作为普通个人的最直接的、本原性的感受.我们的理论论证不过是充实、完善这种本原性的感受,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一所让人讨厌的学校,一节让人讨厌的课堂,无论我们用什么理论来论证它们是多么“高大上”,我都只能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最本源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生命感,是活生生的生命感,是对年轻生命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欲求与状态的感受.失去了生命的生长感,我们眼中的学校、课堂,就不过是暮气沉沉.优良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让个体找到生命的生成与生长感.没有生命的生长与生成渗透其中,学校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实践.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两个:其一,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任何教育都需要回到个体,回到个体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其二,个体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心灵,在于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正是个体内心之中萌发出来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引领个体自我成长的方向.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教育如不能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则教育必然走向被动灌输,就不可能有健全自我的生长生成.自我成长的根本在于心灵,在于个体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由此而构成个体成长的方向与动力.缺乏美好事物的体验,个体内心缺少了光亮,个体发展就是盲目的,无法聚集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人性之湍流找不到合理的方向,个体就只能作为智能性的动物横向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足以作为自主而完整的人成全其积极向上的人性.

人类发展历经茹毛饮血,是什么照亮了人类漫漫长夜,进而显现文明的曙光?什么是支撑人类文明之光愈益壮大的内在动力?那照亮人类的夜空的,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一种文化,是否有高下之别?关键在于其中所隐含的对美善事物的追求.文化的高下,不在其外在的形式,而在其内涵,在其内在对美善事物追求的程度.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种文化,只要其灵魂在激励人们对美善事物的欲求,这种文化就是有高度的,合乎人性的.

个体发展同样经历懵懂无知的婴幼儿时代,是什么照亮了个体的心智,让个体一点点走出蒙昧无知?那点燃个体蒙昧的,正是个体内心之中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渴望.个体生命的高度,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其内心欲求真善美的程度,在于其在何种程度上追求和实践着真善美的生命理想.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那些从未为美好事物所浸润的心灵,那些从来没有被人类优美的文化所浸润、打动的人,他们的灵魂之中从来就没有被充分地激励出美好事物的火花,缺少了美好事物的欲求,他们的人生难免处于不安、迷茫、没有方向的状态之中,某一天走上不归路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当恶在某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我们当然需要谴责他们的恶.但仅仅谴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寻求预防、遏制恶的发生的力量,那就是如何在每个人的心中播下美善事物的种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抱怨:我们今天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培养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这种说法当然有失偏颇,但其中确实折射出今日学校教育的某种困境,那就是我们在造就越来越多的知识丰富、智力优秀的年轻人之时,却并没有寄予他们以相应的文化影响.这其中隐含的问题至少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知识的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并不相同,知识的习得更多地关乎思维,文化影响的获致则关乎整个人的存在,首当其冲关乎人的心灵,知识更多地以一种显在的方式教――学,文化的影响则更多地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浸润.文化究其实质而言乃是人的活法,也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中心是价值,人类优秀的文化之所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正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精神祈求,朝向文化的过程就是内心为美好事物所吸引、自觉浸润其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的过程与文化的过程同构,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好事物的欲求转化成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个体内心之中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欲求.

学校教育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人类欲求美好事物的心灵不变,学校教育以唤起个体美好事物的欲求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变,优良的教育就是如何给予个体美好事物的经历.点燃人的内心,才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之所在.某个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学校教育有形无形中的一个充满激励的行动,――无形更加可贵,这意味着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已成为学校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唤起了学生内心的转变,从而唤起体生命姿态的转变,由此而成为个体人生转变的契机.没有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斯特劳斯一语中的:“所谓平庸,就是缺乏美好事物的经历.”

好的学校教育,一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好的教育,也就是个体能从中获得美好事物体验的教育.好的学校教育意味着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于当下,好的事物在当下,在此时此地,向着个体涌现,使得个体成为向着好的事物开启的存在,成为欲求着美好事物的存在.好的学校教育,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童存在的幸福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就是凸显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强调在当下的教育中直接地促成个体尊严与幸福的达成.好的学校教育不仅直接地影响着当下,确切地说,直接地构建着个体当下的美好生存,同时作为结果指向未来,指向个体完整人格的生成.换言之,好的学校教育总是意味着个体越来越多地欲求美好事物,从而以开放性的对美好事物的不断欲求引领着个体积极向上的人生.

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确切地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任何时候都紧盯着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在任何教育情景之中都能执守我们作为教师应有的自由、从容、优雅的内心品质,以教师生命的卓越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焕发学生内心的自由、从容与优雅,由此而切实地回到儿童立场,回到生命关怀,回到文化育人,同时也切实地让教师回到自身.缺少了教师自我生命的卓越,就不可能有卓越的学生生命状态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就是教师生命的影子.教育学究其根坻而言,就是人学.教师置身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品质实际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实践本身所能达的境界.

就这样且行且思,我抒写着好的学校教育的要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学校教育就是以对美善事物的欲求来激励个体成人,学校教育的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之为学生的根本在于积极向学的生命,教师之为教师就是活在师生关系之中,成全学生的生命,教学就是师生一道,让学生学习,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人文校园给师生优良的学校教育生活提供背景,学校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师生在人文化校园中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交往,好的校长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让学校教育的理想一点点向着现实转化.

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学校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象.好校长成就好学校,好学校孕育好的学生.好的学校会让学生感到在这里求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让教师在这里找到生命的安顿与精神的依恋,让他们每每在人生的旅途之中驻足回望,都会充满感激与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这就是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就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国,就是今日学校教育之梦.这个梦,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你,属于他,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未来的人们,属于这个世界.

我坚信,通往理想的道路并不会直接地君临现实,而一定首先显现在人的心中.当理想在心中涌动,路就在脚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