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的宏微观

点赞:27538 浏览:129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以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基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创业教育实践,深入分析了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求其解决方案.宏观方面,从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中获得启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三个重要因素:机遇、资源及团队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模型;微观方面,根据系统化设计思想创建了创业教育的系统化设计模型,以便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 高校;创业教育;机遇;资源;团队;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1405

一、当前创业教育的不足

从1999年至今,我国创业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现实也告诉我们,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总体的创业比例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1].如何促进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并将其转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阵地,高校承担起了探究这些问题的重任.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高校对创业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很多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笔者发现,当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重“创业”轻“教育”.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在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推出的不少举措往往倾向于关注“创业”本身,而忽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内涵.创业以“业”为核心,而创业教育以“人”为根本,因此,创业≠创业教育.创业行为本身虽然具有部分教育功能,但仅依赖创业竞赛等是无法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创业教育是将创业的相关理念、精神、知识转化为创业者的创业思想和行动,因此它更需要的是基于理性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系统化设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的发展需要在尊重教育普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形式.

其次,重“拿来”轻“吸收”.面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向国外创业教育学习经验.“拿来”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发现差距和不足,然而“拿来”并不意味着要全盘照搬.中外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将走出一条不同的创业教育发展道路,因此,“消化吸收”更重要,只有将“拿来”的知识“本土化”,才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再次,重创“新”轻守“旧”.目前的创业教育现状告诉我们,不少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创建“新”事物上:新课程建设,新教材出版,新竞赛开展等等.诚然,创业教育作为近十年来才崭露头角的教育形式,对我们来说是“新”的,但其教育的本质并未因此而改变.在笔者看来,正视创业教育的教育本质不仅重要,而且迫切.因为只有这样,“创业教育”不同于“创业”的教育特质才能受到关注,也唯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在既有的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优势,才能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同时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扬弃,才会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优化发展,让学习者成为创业教育的真正受益方.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应该在教育学视野下开展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探索如何以系统化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这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分析

创业的内涵是什么?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2]该定义强调,创业最终实现的是人类对机会的利用和对价值的创造.由此可见,创业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建企业或实体,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创业.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否符合这一界定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建设也正处于探索阶段,正通过资源的整合寻求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符合创业的内涵,它本身也是一种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的宏微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创业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创业革命”开启了创业研究的大幕,此后,很多学者纷纷投入到对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很多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Timmons模型[3](见图1)最具影响力.

图1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

如图所示,Timmons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商机、团队和资源.创业开始于商机,依赖于资源的支撑,成功于团队的协作,可以说,三者通过共同作用保证了创业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笔者将借助该模型,从创业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作出分析,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中商机、团队和资源的挖掘,尝试提出适应其发展的理论模型.

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① 创业教育的“商机”

创业教育如何成为当今热点?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来自哪里?Timmons模型中对于商机的分析或许能帮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Timmons模型指出,非连续性、不对称性和变化是产生高潜力商机的重要因素.而变化正是创业教育受到关注的原因.上世纪末,创业活动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就在于创业型就业”.从那时起,创业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研究的课题之一.美国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与之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本国人力资源等环境的影响.在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个体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共同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今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社会、国家、个人的需求合力下发展,这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创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② 创业教育的“资源”

Timmons模型指出,尽管资源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否拥有充分的资源并不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创业伊始,创业个人或组织所需的外部资源往往难以完备,这时,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将目光转向内部,即转向对自有资源的挖掘和采集.Timmons模型指出,依靠自有资源是创业公司的一种生存方式,以尽量少的资源做尽量多的事情会创造出极大的竞争优势.

当前,创业教育的发展处于初期,资源问题也成为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高校通过创建新课程,编写新教材,聘请新师资,举办新活动的办法来应对.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短周期内形成的课程、教材等资源与学习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初期盲目求全、求大的心理,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读.我们知道,教育活动强调知识的循序渐进授递和内化,是渐进而不是冒进的.因此,创业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教育规则,在发展的道路上从只关注创“新”转向对自身已有“旧”资源的利用.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人文成果研究基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如专利资源、学术专家资源以及成功实现创业的校友资源等,这些资源能为高校创业教育或高校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事实上,高校目前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仍不够.与国内相比,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在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国外有的高校将专利成果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来,通过创建专利委员会的方式,对师生的创造发明提供扶持,促进新思想和技术的成果转化[4];有的制订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为师生提供专利获益权的保障等等[5].这些举措在帮助在校师生迈出创业步伐的同时,更能促进高校实现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③ 创业教育的“团队”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团队是创业的另一关键要素.“在当今世界,有的是技术、创业者、资金和风险资本,真正缺少的是优秀的管理团队”[6].优秀的团队应具有哪些特征?有学者给出了四点[7]:经验丰富、关系丰富、能力互补以及学习力强.

与创业企业类似,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有自己的团队.经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团队存在人员少、学科背景单一、实践经验缺乏等不足.对此,笔者认为,在团队建设上,我们可以借鉴创业团队的组织模式,注重团队在跨学科、开放型和学习型方面的建设.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模型(见图2).

图2 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模型

图2中,模型的三个要素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形,由于三个要素间的互动而使得该模型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当前,创业教育发展处于初期,团队和资源是这个时期的两个不稳定因素,带来模型中失衡现象的出现.随着团队的壮大、成熟以及资源的不断丰富,失衡状况得以改变,逐步形成新的平衡关系.接下来,机遇的时过境迁、人力和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变等会带来新的不稳定条件,打破已有的平衡,促使创业教育进入到新的调整阶段.这时,就需要创业教育的组织通过弹性调整机遇、资源、团队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推进创业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平衡.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体现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这一过程与人的认知过程极为相似.笔者在借鉴著名心理学皮亚杰的认识的螺旋的基础上[8],提出了创业教育发展的螺旋图(见图3).

图3 创业教育发展的螺旋图

图中螺旋A是创业教育的动态发展轨迹,向量a表示创业教育发展经过由低到高的各阶段,b向量表示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所导致的不平衡,向量c表示人们对创业教育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三、创业教育发展的微观分析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素分析

① 教育定位与课程设置

创业真的可以被教吗?几门课程,几十个学时的教学真的能让学习者成为创业者吗?几乎所有开始接受创业教育的学习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涉及到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创业教育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曾做创业教育作出这样的解释: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实体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可见,对个体意志、品质和技能的培养正日益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些方面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9].

笔者认为,虽然与创业相关的意志品质无法在短期内形成,但“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10].创业教育是一条引导学习者发现无数思路和商机的道路,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绘制自己未来事业的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成为学习内容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课程该如何组织?笔者发现,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并没有对此提供满意的答案:创业教育的主流仍囿于传统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也多来自相关学科,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与传统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提供的商业与管理知识教育并无显著差异[11].这种现状难以满足个体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的需求成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正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让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的土壤里汲取营养的同时,为专业教学提供创业动力,进而实现创业教育提升个体素质和技能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尤其需要吸纳创业教育元素.这样不仅能借助创业改善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而且能为专业学科的良性发展带来动力,让专业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切合,让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② 学习者与教育者

首先,对创业教育的学习者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轻有,敢于尝试;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捕捉信息,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同以往的“草根创业者”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为这样一个群体来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创业学习内容.当然,在笔者看来,创业教育的学习者群体还不仅仅限于在校大学生,那些已走出校园,正在经历“创业”艰辛的学子也应被吸纳进来.这些学子在步入社会之后,尝到“创业”的艰辛,才开始感悟所学,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并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望.如果把创业比作赛跑,那么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处于起跑点的人(如在校大学生),更需要对奔跑在路上的人(如走进社会的毕业生)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这份关注也会帮助教育者获得更多来自学习者的反馈与评价,以改进和提升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其次,对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做出分析.目前,进入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企业管理或战略管理研究的教师,另一类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人员[12].从目前的创业教育进展来看,这两类教师在实施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时,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具有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一类教师尽管具有专业优势,但由于其面对的学习者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创业需求的学习者,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怎么写作是当前这类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类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则更加复杂,除缺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以就业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往往被办成“就业教育”,难以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对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笔者认为,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自有资源——高校教师,又要做好一定的引导和扶持.在这方面,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了促进教师的创业参与度,提升教师的创业能力,曾出台了著名的教师培养“五分之一”原则,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更是鼓励教师进入硅谷创办公司或做[5].

③ 教育技术与手段

在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要素时,教育技术与手段不可忽视.当前,在科技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迅捷的送达到每个学习者面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也应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者、学习者、资源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大的空白,亟待改善.

④ 教育资源

上文笔者曾指出,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设初期,对自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高校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自有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外,还包括教育成果、科研成果等珍贵的物化资源.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对于这些资源承担了更多的创造和存储功能,却忽视对其的有效利用和转化.不少教师人为地将教学和科研分开,一面研究着尖端科技,一面捧着旧教材照本宣科.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学习者难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信息和成果,难以获知领域的发展动向,更何谈创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专业教育中,在创业教育中依然存在.国外的成功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创业教育若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需要高校在自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上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将先进的成果引入课堂,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接触前沿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推动先进成果的技术转化,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创业行为在校园里获得激发;提供即时的技术扶持,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2. 系统化设计模型的构建

创业教育作为系统的有序开展,依赖于上述要素的良好互动,如何构建起有序的创业教育体系,就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出发,对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选择和规划.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系统化设计模型(见图4).

图4 创业教育系统化设计模型

由图4可以看出,教育目标、课程、学习者、教育者以及资源是模型的四个关键要素.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其中,课程、学习者、教育者和资源模块的互动箭头“→”指这些模块中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的.例如,学习者模块中,走向社会的创业群体也会由于学习的需求而接受再教育,成为学习者,而他们所带来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不仅会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也会激发在校学习者的创业学习动力.同样,在资源模块中,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相互转化,这种动态的转化不仅发挥了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了创业的特色化、优势化教育,也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怎么写作进程.

在四个关键要素的,是由技术环境、学术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形成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也是互动的,学习者吸收来自不同环境的信息与技术,来提升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学习者的创业实践也将改善原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环境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