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点赞:32756 浏览:1548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情感伴随人的一生,而儿童时期的完善适合的情感教育是奠定良好性格、人格的关键,小学是情感教育和情感形成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小学中建立适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本文的讨论主要问题.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42-01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儿童教育学科的进步,越来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学龄儿童在小学中接受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其中是情感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最近几年中被重视的,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需求,无论从哪方面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1.感染学生情感培养的作用

感染作用是指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的思想意识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感因素的感染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此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性格还处于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把握这一时期的教育,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感因素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高级情感逐渐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动一静,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每一位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有饱满的情绪、健康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感染和推动作用.

2.以学生作为主体对象

作为教育对象,学生自然是主体,无论是在知识教育还是情感教育中,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讨教育方法和方式判断这一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小学生通过观察、接触来感知身边的环境, 从而形成最初的经验和认识,这种经验和认识需要反复的感受才能最终形成向儿童的记忆,影响他的选择,表现为最后的行为,这时,教育者才能发现早已形成的道德情感.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激发主动引导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去认识各种行为背后的道德选择性. 在面对儿童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过程,操之过急和过分放松都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必须把儿童情感发展的概念与儿童的年龄水平联系起来考虑.从一方面来讲,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没有明显地区别,这是因为还处于道德情感的初期,特征还不是很明显,也易于引导,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3.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材不是无情物".现行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热情、憎恨等情感)、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正义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于不顾的教法,应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区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4.拓宽渠道,注重组合,加大教育的广泛性

4.1 理性教育与形象教育相结合.教师应针对学生愿意接受真理,而又天真活泼,兴趣广泛,乐于接受形象教育的实际,重视理性教育,举办"三好"(即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系统教育活动,开展读报、剪报(图片)活动,利用班会、第二课堂进行知识讲座、演讲、竞赛,营造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

4.2 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生力军.教师在坚持进行集中教育、保证教育的覆盖面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启发他们联系实际进行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


4.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一是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内容;二是教师与家长形成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认识方法,交流情况,传递信息;三是让家长负责在家庭建立教育、管理、监控点,扩大活动领域.四是通过"三联"工程让家长、学校、学生共同进步,使家庭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4.4 学校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配合教师,多让学生深入农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精神和献身精神,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进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5.重视家庭的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学儿童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把家庭教育大致划分为:型、放任型、冷漠型、粗暴型和混合型.其中冷漠型和粗暴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易产生过度焦虑.而在亲子关系上的、平等和谐的情感教育,使儿童在一个充满爱、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良好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父母要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治能力.儿童自理、自治能力提高,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加,过度焦虑也会自然消退.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奖励、惩罚等要比较恰当.过分保护、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妨碍儿童正常学习、生活、成才的内在动力,导致焦虑情绪升高,反之儿童自尊增强,焦虑情绪降低.最重要的是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并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使儿童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避免焦虑情绪的积累.

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情感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总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现今在情感教育方面我国还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情感教育是一个全体全员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都要提高情感教育的理念,使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